文東架著鷹,耐著性子等到屋里敞鍋吃飯,
吃飯的時候,文建設看到文東單手架著鷹吃飯,也只是多看了兩眼,沒有再像上輩子似的大發雷霆。
吃完了早飯,文東就一通忙活起來。
逮鵪鶉跟家門口逮麻雀不太一樣,麻雀可以逮到就捏死,本身個頭小也不占地方。
鵪鶉就不一樣了,想要賣的上價格,必須要是活的才行!
這玩意兒現殺現做,肉質鮮嫩,是一種非常美味的山珍。
而且鵪鶉這種東西,個頭要比麻雀大的多,成年鵪鶉要二兩多重,六到八只就能做一盤菜。
基于這種客觀情況,文東將家里自己以前上學時候的單肩挎包雜物都倒了出來,待會兒背著出門。
除此之外,水壺、干糧,防身的腿插子(匕首)也要帶上。
山腳下草甸子那邊,距離靠山屯村子有五六里山路,一來一回都要耗費不短的時間。
如果鵪鶉密度大的話,文東中午就不回來吃飯了,樹蔭里歇個晌,在山上湊合著吃一口飯,下午繼續放鷹。
只見文東很有條理的將隨身物品都規整好裝在單肩包里,跟老爸老媽打了個招呼,扁著小鷹就出了家門。
出了家門,文東朝著進山的方向就悶頭趕路。
按照目前的腳程,大概要接近一小時的時間才能趕到目的地。
秋收之后,大早上出門的人就少了,文東一路上也沒碰到幾個山民。
大概上午七點四十,文東來到了目的地。
位于靠山屯跟后山山腳下中間的一大片草甸子。
看到記憶中草甸子地形地貌,文東又是一陣恍惚。
自從搬到城里住,已經有二三十年沒有來過這片地方了。
枯黃的野草大概二三十公分高,偶爾還有一叢一叢的蓬蒿跟其他不知名野草格外顯眼。
鵪鶉鳥屬于夏候鳥,雖然飛行能力不強,但到了時間也是遷徙的。
目前這個時間點,正是鵪鶉遷徙的黃金時間期。
草甸子這種地形,是它們落腳覓食跟修整非常好的臨時棲息地。
文東站在高處四處打量了幾眼,心底初步制定好放鷹計劃。
只見他隨手從道邊撿了一根大拇指粗細一米多長的木棍兒,右手扁著小鷹就邁步進了草甸子。
鵪鶉膽子小,聽到周圍有聲音就會在草堆兒里一動不動,想要用鷹逮,要拿著棍兒不停的敲打草棵子才行。
在放鷹的行當里,這種專門拿著棍子敲打地面制造聲響攆出獵物來的角色,叫做趕杖,跟進山打大圍的獵人,說法是一致的。
文東沒有幫手,所以自己充當著趕杖跟放鷹兩個職責。
左手又要拿著棍兒敲打,又要拿著繞了輪胎線的木軸子,還要右手扁著鷹,隨時伺機獵物出來丟鷹出手。
說起來稍微有點操作難度,但是對經驗豐富的文東來說,還能應付的過來。
早上草棵子已經開始有露水了,但是文東并不介意鞋子褲腿兒被露水打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