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太子于文華殿大成講,講《春秋》政體三章、《西器錄》五篇、《農政通覽》六則,文武群臣畢集而聽,皆贊其識通法、理透政、謀兼兵農。
孫承宗、黃道周、錢謙益、劉宗周皆上奏,請立太子為“大明監國攝政王”。
朱由檢御筆親批:“可。”
從此太子每月兩朝,統籌兵政、理民綱紀,國中稱“幼主理政,朝綱日穩”。
至天啟二十年,大明歷經五載新政,朝中東西兩黨勢弱,實干官員興起,海貿技術齊頭并進,兵制火器皆成體系。
后金于北徹退,失其根基,蒙古諸部遣使請和;倭人不再犯東海,西夷賈船多通貢市。
而民間傳語更甚:“今日大明,西夷來學,東虜遠避商賈皆利,田舍可安兵有法,匠有藝,士不妄,黨不爭權。”
是年冬,大雪封京,朱由檢留旨于太子,靜居靜蘭殿三月,不理朝政。
有人問之,朱由檢笑:“二十年前,朕受天命之身,至今日,方覺不負斯命。今政有繼,國有望,朕愿守老,與天合契。”
翌年,太子正式監國,設中政院,重分職權,士紳官皆復禮于職;宮廷內務減半,兵役勞徭有據,天下稱頌。
朱由檢于萬壽節登景陽樓,俯瞰京師萬戶燈火,語眾臣曰:“此為我大明萬世之業矣。”
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