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州苗地頻有流匪滋擾,舊時剿撫無方,朱由檢命魏忠賢調集“山南忠義軍”,由孫傳庭舊部整頓三萬人,采取“以商養兵、以兵護商”之策,自設“邊商通引司”,許少數部商互市換糧,用利馭勢,兼剿帶撫。
半年后,南疆大定,商路通暢,苗地開市,大明西南邊防穩若磐石。
與此同時,東南海貿改革亦已完成三輪制度調整。
廣州、泉州、寧波三大口岸設海貿三監,由禮部、工部、東廠三線并管,太子朱慈烺設洋器譯驗司,每年評審夷貨之實用度及輸入限額。
葡、荷、英、西諸國皆遣使通商,漸有水師商艦學我格制,甚至葡夷之船舶工匠,亦求于大明開設“學藝坊”。
朱由檢命令格物院設“造艦司”,效法西洋之法,結合華船結構,制“龍骨快航艦”,首批六艘列入福建水師,自東海至南海,所向披靡。
至天啟十九年(公元1649年),大明各項政務漸入正軌。
稅法簡化,商路暢達,西器普及,民間織造、茶磚、紙油出口大增;遼東三省屯田有成,邊民安居,苗疆肅清,西洋通貿。
三年之內,國庫盈銀六千萬兩,東廠奏稱“已非往年捉襟見肘,而為有備而用”。
是年除夕,朱由檢親設“承志宴”,宴請三輔六部諸臣、工匠代表、兵將百人于乾清宮前殿。
席中舉杯,道:“昔日朕登基之初,國政如韁,士民如繩,百官空論,倉廩空虛。今日,大明之業,士可為用,商可興國,農不受擾,兵有可恃,器有可仿,民有所安。此不止朕之功,而是諸公、列卿、百姓之合力也。”
眾臣齊聲拜賀。
太子朱慈烺上前奉觴,正色道:“父皇創業維艱,兒臣謹記在心。自今而后,大明天下,兒愿肩其重,繼其志,不辱社稷,不誤臣民。”
朱由檢朗聲而笑,道:“好一!朕今日,可放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