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改進后,星辰第一代動力電池包的系統能量密度,已經可以達到“88whkg”。
這個提升相當大。
目前行業第一梯隊的水平。
類似比亞迪的車子,系統能量密度也就在“85-95
whkg”之間。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目前的主流電池制造工藝,和材料技術相差都不大,互相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
身為第二梯隊的工廠,也有自己的技術儲備。
只是改進電芯和封裝流程的前期成本壓不下來。
而且,新能源客車采購的電池包,通常體積空間足夠,對能量密度沒有非常高的要求,對價格反倒是十分敏感。
沒有大量訂單的支持,前期高昂的研發和改進產線費用就沒辦法被攤薄。
硬砸研發一下干到行業頂尖水平,也不現實。
第一梯隊的電池廠商,都有自己的技術儲備,研發資金和訂單還比第二梯隊的企業充足得多,砸研發哪砸得過他們?
說到底,還是沒錢沒訂單。
現在由星辰出面承擔這部分的開發費用,還有后續訂單采購份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
這也會造成星辰汽車前期開發成本,和初期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
要開發一款在行業主流水準上的新能源車,畢竟和開發老頭樂是兩碼事。
……
“電池液冷系統和obc+dcdc模塊都已經到位了,現在可以開始測試了。”
研發工間內。
孫鵬飛和一眾研發工程師聚集在一起。
現在電池包這種核心部件已經下線了,也代表著整車最重大的一項研發工序徹底完成了。
和全新的整車高壓三電架構相比,車身開模和外殼沖壓這種反而變成小環節了。
現在他們測試的,是電池包的直流快充功能。
按照許易的要求。
新車除了各方面要過關之外,還要自帶直流快充功能。
“充電速度很快,滿充功率達到了29kw,按照這個速度,最多25分鐘就能從10電量充到95了。”
“液冷這邊的散熱溫度也正常,大小功率放電也正常……”
走過幾輪沖放測試,眾人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欣喜之色。
“話又說回來,這個快充配置放到入門級的車型,成本是不是有點高了……”
王景明不由說。
按照市面上的車型,現在搭載了直流快充功能的,起碼都在八萬塊以上了。
直流快充的作用——很簡單。
一是能適配國網充電樁的直流9孔快充口。
其次就是快。
像二十度的小電池包,60分鐘左右即可充滿電。
但是對于車企來說,成本增加得也很明顯。
直流快充必須要加裝直流“obc+dcdc模塊”。
除此之外,33kw的交流慢充口是通過風冷散熱,而直流快充口必須采用液冷和壓縮機散熱。
平攤下來,每臺車的前期直流快充成本,要接近三千多塊。
而且這部分成本是省不下來的。
電池散熱若是處理不好,不是起火就是爆燃。
快充模塊和高壓線束,強行偷工減料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
他們可不想車子一上市,就給整出個自燃沖上新聞頭條!
好在他們的三電架構和液冷系統都是全套自研的,只要后期生產量跟上來,倒是有很大優化成本的空間。
孫鵬飛開口道:“按照許總的意思,是盡量不要在剛需配置上為難消費者……”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