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臺新能源純電車而。
三電核心架構,還有底盤,屬于內在功底。
只有開上去之后,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區別。
就在研發部這邊把全新的純電底盤架構與電控設計,方案完成了七七八八。
除此之外。
就是內部配置的升級了。
這次新車配置。
內部升級了正式的小型壓縮機空調,而非閹割版。
還有8寸的娛樂屏,也進行了一定的升級。
最開始。
給老頭樂加裝空調的方案。
研發星辰01的時候,王景明還質疑過。
但真的加裝上去后,消費市場的反饋,著實是令他震驚了。
盡管是一個“閹割版壓縮機”,嚴格來講只能吹冷氣,根本無法控溫,也難以實現整車快速降溫的效果。
以及那個“超級閹割版倒車影像”加40hz刷新屏幕,嚴格講效果并不好,延遲很明顯。
可放在市場上,消費者卻對這個配置十分滿意,幾乎沒有抱怨的。
……
其實這就是一個尊重的問題。
在兩三萬這個無人問津的價位,能吹空調,還能明確的看到倒車的影像,已經是相當超前!
這次。
有了更高的整車預算,許易沒有選擇用閹割壓縮機了,而是讓研發這邊單獨找供應鏈工廠,定制生產的一款小型壓縮機,制冷功率和效率更強,成本卻并未增加多少。
因為他們的訂單量大,使得原本是合作的供應狀態,徹底變成了主導地位,議價空間也隨之變得更大,工廠為之單獨開了兩條獨立產線進行生產。
供應鏈就是這么個神奇的地方。
量越大…成本越低。
成本越低,量越大!!
現在國內的大部分工業園,還處于高速發展期。
隨著工藝的不斷完善,設備國產率的不斷提高,制造成本還會一直往下降。
有整合供應鏈能力的公司,在這方面的成本優勢將會愈發巨大。
…
又過去一段時間。
由星辰和威能雙方合作的,共同研發的定制動力電芯也下線了。
說是共同研發。
實際相當于變相的“深度定制”。
星辰這邊更多偏向提出所需電芯的高標準、高規格,威能那邊負責解決需求。
期間新方案遇到的技術問題,則由雙方技術團隊聯合解決。
在這過程,星辰研發團隊進行了一輪擴招,招收了一批相關人才,加上威能那邊的研發團隊底蘊,作為行業第二梯隊的動力電池廠,基本都是材料工程相關的高校博士,后面干脆調崗過來“合作指導”,內部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飛速上漲。
此外。
又從威能工廠以成本價,購置了一套電池封裝產線。
隨著星辰這邊的大量資金狠狠注入,雙方之間的關系,多少變得有點不分彼此了。
再加上許易承諾的預期大批訂單。
威能內部高層董事會,更是樂得已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
研發部把第一批下線的磷酸鐵鋰電芯,內部命名為命名為a1電芯。
由此封裝而來的電池包,也就是星辰汽車的第一代動力電池包。
目前。
經過市場調研,目前十萬塊以下的新能源車,排除比亞迪這種擁有自研電池廠之外,其他的電池包普遍是行業第二梯隊,甚至還要更差一截的電池供應商進行采購。
產出的電芯單體能量密度是在“90-100whkg”,在加上散熱模組封裝成電池包后,就只有“70whkg”的能量密度。
之前山棟威能提供給新能源客車的電池包供應,就處于這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