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一想。
許易總算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沒錯了。
所謂的國金汽車公司,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并沒有成立。
而作為國金汽車的前身國金集團,更是個騙領資質加一堆不良資產爛賬的暴雷攤子!
說到底,國金集團只是一個殼子,而真正點頭的是地方政府與城投集團。
因為造車資質的審批需要發改委核準與工信部審核,到了最后階段,還需要工信部專家組對造車企業進行現場審核。
審核的是什么?
其實就是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研發能力、公司規模這些核心指標。
說白了,就是看你有沒有那個實力。
而現在國金集團就是卡在這里,沒辦法審批通過。
人家專家組不是傻子,不是隨隨便便改造下廠區,搞條生產線設備就能糊弄過去的。
因為目前政策的尷尬性。
要申領新能源造車生產資質以及上市銷售資質,必須要滿足兩點必要條件。
其一:是要在“產能利用率高、配套能力強的省份”,才能落地。
其二:是要企業具備“實際生產能力”的證明。
山棟這邊的條件自然不用多說,無論是工業還是配套,都足以供應起一家大型造車公司。
然而在“新能源乘用車”這一塊,卻是有一大片空白。
到了第二條就有些尷尬了。
因為要滿足這一條,你必須先要證明自己有“實際生產能力”,這個實際生產能力,可不是說說而已。
而是要實實在在的投錢建廠,要達到年產十萬臺以上的產能,就算是表面上應付,也最低要達到五萬臺以上的實際產能。
諸如“國金集團”之流,以空殼公司申請造車資質的,隨便造幾臺車想申領下來的。
想法很美好,只要申請下來,借生產資質融資上市,最不濟也有幾十億。
最差的情況,也是將生產資質打包出手,大把的新勢力造車廠愿意花十幾億接盤。
然而對于這種空手套白狼的,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傾斜資源,那是白白浪費。
至于后面國金汽車為什么申領下來了?
恐怕原因也很簡單,經歷過債務暴雷和資產重組后,城投公司總算下場,再加上多方資本整合,這堆爛賬有人接盤了。
把原本的套殼工廠,正兒八經的重建,真正當個大項目辦。
在此基礎上加投了十幾、二十億,按照工業40的基礎進行建廠生產,后加上地方政府發力,嚴格按照國家規范流程走,總算是把這份獨立造車資質給申領下來了。
當然。
在這其中陜汽通家的掛牌資質也起到了決定作用,如果沒有這份掛牌資質,國金重組后建廠生產的車子都賣不出去。
最重要的是借著這張資質,生產出的乘用車正式上市,取得了一定的亮眼成績,證明有被下注的潛力。
等于說是先借了一副弓,再走“先射箭再畫靶”這一套。
申請資質的時間自然是快,只用了短短的幾個月,幾乎堪稱是造車界最快的申領記錄。
但按照國金集團最初收購陜汽通家股份的時間算,申領“獨立造車資質”這條路,實際走下來卻是花了幾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國金集團現在根本申領不下來獨立造車資質,但他們現在旗下的空殼工廠加上一條客車改裝產線,卻是掛靠著陜汽通家分公司的名義,來提供造車資質售賣……”
許易沉吟道,這個現狀,比他預想的肯定要差一點。
但仔細一想,卻很符合實際了。
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如果國金集團真的申領到最后一步了,而且有十足的把握,哪怕是負債暴雷都不會輕易將股權和資產重組變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