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七嘴八舌地開始抨擊那個素未謀面的男人和他的家庭,語氣激烈,充滿了同情和不平。
江源看著大家為她抱不平,心里暖暖的,笑了笑:“都過去了,我現在就想著好好把囡囡帶大,在晚晚廠里好好干活,日子總能過下去的。”
話題一旦打開,就收不住了。
這些親戚們仿佛找到了共同的宣泄口,開始從江源的事,引申開聊起各自知道的、聽說的類似家長里短。
一個嬸子說:“我們村也有這么一家,媳婦頭胎生了女兒,婆婆天天指桑罵槐,逼著生二胎,結果二胎又是女兒,那媳婦差點沒跳河!”
另一個姨婆嘆氣:“唉,說到底還是老思想作祟!覺得兒子才能傳宗接代,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也不想想,現在多少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反倒是女兒更貼心!”
“可不是嘛!我看晚晚就比多少兒子都強!能干又孝順!”
“說起來,我家那口子倒是不重男輕女,就是對孩子教育不上心,整天就知道忙他那點地,愁死我了……”
“我家那個也是!孩子學習一點都不管,全甩給我……”
客廳里的畫風陡然一變,從之前對江晚的“圍剿”,變成了婦女們的訴苦大會和吐槽現場。
大家聊著家里的男人、孩子、婆媳關系、生活壓力……雖然瑣碎,卻充滿了真實的生活氣息和一種“原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共鳴感。
之前那種刻意打探和攀比的氣氛反而淡了下去。
秦建業縮在角落,根本插不上話,也不敢插話。
老太太聽著大家的閑聊,時不時插幾句自己的看法,臉色也緩和了許多。
江晚抱著囡囡,聽著這些家長里短,心里倒是平靜了不少。
至少,現在的話題比之前那些令人窒息的“關心”要真實得多。
江源也慢慢放松下來,偶爾會接幾句話。
囡囡在她懷里好奇地看著一屋子的人,漸漸不再怕生。
然而,在這種同仇敵愾的氛圍中,總有人不忘“回歸主題”。
一位老太太唏噓了幾句后,話鋒一轉,對江晚說:
“晚晚啊,你看,這就是遇人不淑!所以找對象一定得擦亮眼睛,得知根知底!不能光看外表和嘴上功夫,還得看人品、看家教、看文化涵養!像源源前夫那種,肯定就是沒什么文化涵養的粗人!”
“對對對,還是要找個有正經工作的,知書達理的,比如像剛才說的那個老師就不錯……”
江晚聽著,簡直想笑。
這些老太太們,一邊抨擊著糟粕思想,一邊又不自覺地將女性的人生價值捆綁在婚姻和“找個好男人”上。
她們本性或許不壞,甚至此刻的勸誡也帶著幾分自以為是的“好意”,但那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讓她們無法理解江晚所追求的個人價值和獨立意義。
跟她們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