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少時凌云志,曾許世間第一流。
??章越念此想到第一次至富弼府上拜訪時所作。
??無論中年潦倒或是老年落魄,其實是很多人都避免不了的命運,但在當初少年時,每個人曾那么相信自己是這個世間第一流的人物。
??然而你今日的一切,是否為少年時的你所看不起呢?
??章越清楚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自己年少立下的志向,也是每個讀書人士大夫明明德于天下的功夫所在。
??自己一路從修身,再齊家,再到治國,如今走到了平天下這一步!
??為君王掃清后顧之憂,開創萬世之太平。如太祖皇帝所,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須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滅夏,是為平天下!
??當即石得一搬椅放在天子榻旁,章越入座后。
??蔡卞石得一都侍立在旁。
??石得一動手換了熏香,然后忠心耿耿地服侍官家,蔡卞從持筆不綴,將君臣二人語寫在紙簿上,日后歸入青史。
??同時蔡卞也是心切,看章越如何興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既倒的。
??他的眼底不由充滿著深深的期盼。
??官家道:“兩路伐夏之前,朕猶覺得滅夏之事如反掌之間,今~延路大敗,種諤,張守約等眾將歿于王事。朕五內如焚,六神無主,以后是戰是和,還望卿不吝吐露肺腑之!”
??章越聽后將笏板放在石得一手中,輕撫短須道:“陛下無須多慮。臣今日正是向陛下獻平夏策!”
??聽此一,石得一,蔡卞等人大喜。
??從平戎策,在到平河湟策,終于到了平夏策。
??官家道:“平夏策?卿速講!”
??蔡卞筆尖凝于紙上,心情急切之余,墨點都沾至書上。
??章越坐定榻旁道:“陛下,開邊熙河乃熙寧以后的國策!臣依稀記得樞密副使蔡敏肅曾作詞《喜遷鶯》熙河路太平景象,此詞‘霜天清曉,望紫壘古塞,寒云衰草,汗馬嘶風,邊鴻翻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
??官家,蔡卞,石得一,章越吟誦此詞不由聯想起塞外茫茫,大戰過后的熙河路的景象,不得不說蔡挺此詞寫得真是極好。
??章越道:“這首詞當年平熙河后,盛傳都下,可知士心民心皆以平熙河為高,以陛下收復故土為圣明,此乃人心所向。”
??官家聞頻頻點頭。
??收復熙河,群臣拜賀,告于太廟,士民皆稱圣明天子一幕,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獻策最忌諱的就是上來長篇大論,說一些自覺得高屋建瓴的話,與人談論不要說過高之理。要懂得與人共情。
??章越道:“自古圣君討未附之國,乃所以結固附我者。陛下此番伐夏雖未大舉,但青唐從而附之。熙河青唐二十萬蕃軍奉陛下伐夏詔令,莫敢不從,此為臣為陛下所賀也!”
??“而反觀若不伐夏,則熙河不可久守。一旦熙河不可守,則西蕃之馬無由復至,則夏戎必為蜀道
之便。熙河棄則關中震,唐自棄河湟之后,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長安,川蜀亦為不守。”
??“幸陛下圣明,克復熙河,一旦委之西夏,則后患益前,悔將無及。”
??收復熙河路是天子登基后的最大武功,也是章越青云之上,云程發軔之始,這是君臣共同的利益。
??辦大事的人都是求同存異的,君臣分歧很正常,但沒有君臣同利才是糟糕。
??官家道:“然也,這熙河之土,朕絕不會讓出一寸的。”
??章越微微笑道:“其余閑地倒也無妨,但蘭州一定要取!”
??“蘭州?”官家頓時氣惱道,“李憲、王厚率十幾萬大軍攻了月余仍是不下!”
??章越微微笑道:“這是賊已料我在先之故,依臣看來蘭州一城用再多功夫也是值得,若臣所料不錯,不出數日蘭州便有捷報送至闕下!”
??章越此一出,官家,石得一,蔡卞皆深以為然,并沒有絲毫懷疑。
??蔡卞繼續凝筆疾書,石得一給章越端茶倒水。
??身為大押班的石得一動作輕手輕腳的,生怕一不小心打斷了章越的思路。
??章越一盞茶水潤潤了喉嚨,以手比劃道:“這熙河一路形勢皆在蘭州,攻下蘭州,升為節度軍額,將一路治城設此為合路屏蔽。一旦西蕃據此,若長驅數萬之師出石硤,過汝遮,趨閃竿灘,徑犯熟羊,渭源,則熙州危矣,若襲通渭,過三岔,分兵掠永寧,來遠,直趨通遠,則一路動搖!”
??章越信手談來,仿佛熙河路三山五岳皆在他的掌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