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時空歷史上,元豐七年,正是官家為孟子確立的陪祀之事,成為繼顏回,曾子后第三位陪祀之人。??但那時候的官家是經過五路伐夏和永樂城之戰后才決定的。
??章越起身道:“臣謝過陛下!此臣之愿也!”
??官家頓了頓道:“卿剛才說得對,朕一心唯有利國而已!”
??“先帝當初就打算改革弊政,可惜天不假年,這事最后落到了朕的肩上。”
??“朕當初聽卿之用王安石,收回權柄,但王安石卻要經筵上與朕對座,將中書之權臨于朕之上……”
??章越聽官家如此語,先是生出荒謬絕倫之感,然后心道果真天子才是天下最大的新黨頭子。
??之后改役法,也是天子不得已而為之,地方民變太多,議論滔滔,故而用他和韓絳來寬一寬。這是官家的權宜之計。
??天下哪有不明白的人,其實官家心底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而且官家面上看起來脾氣好,能禮賢下士,虛心好學,但內心卻不輕易饒人。
??“朕用卿為相公,便是卿不同于王安石!還有韓卿,朕也知道他與卿一般都忠臣,忠于社稷的!朕也未曾想到他最后竟一病不起。朕本想等他回心轉
意。”
??“是朕對不起韓卿!”
??章越心底冷笑,面上則道:“陛下,臣實不如呂惠卿,蔡確二人。”
??官家則道:“呂惠卿,蔡確二人確實忠于朕,也有過人長處,但他們亦看重權位。卿不同,卿在乎是名聲,這名聲不僅是身前,還有身后的對嗎?”
??章越心道,這免役法、孟子陪祀便是官家給自己的名聲?
??正常的皇帝都是‘君子’和‘小人’并用。
??當然不是說呂惠卿蔡確真正意義上的小人。
??他們不說才干,連道德標準對比普通人都是極高,有次呂惠卿問弟子曾g,你覺得蘇軾是什么人?
??曾g說是聰明人。
??呂惠卿聽了不屑問,什么聰明人?有堯舜聰明嗎?有大禹聰明嗎?
??曾g說雖不如他們也是聰明人。
??呂惠卿說蘇軾所學如何?
??曾g說學孟子。
??呂惠卿怒道:“你怎么知道?”
??曾g說,蘇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
??呂惠卿聽說后如飲啞藥,半天不語。
??蔡確,呂惠卿雖說阿附太過,但若天子滅了西夏,那么以二人之才望留在史書上留下的名聲,必然是名臣良相,作為中興之臣配享太廟不在話下。
??至于真正的‘小人’‘奸人’,別說官家看不上,也早早被官場機制,科舉考試早就篩選下去。
??宋史的‘奸臣’,大多是帝黨。
??章越道:“陛下推崇法家的循名責實,臣亦如此,利民之事有名無實,不如不為之。”
??官家嘆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出,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而本朝已是一百三十年,可一旦敗壞數年就足夠了,何嘗不是亡也忽焉。四海之內唯獨西夏,遼國乃心腹大患。”
??“朕寧可拼數年辛苦,也上下一心辦成此事,當年晉伐東吳時,朝中亦頗多反對,然晉帝力排眾議最后一戰功成!”
??官家說到這里神色激昂莫名。
??章越聽到這里還有什么話,官家一副朕明知道你是對,但朕就是要這么辦,自己還有什么話說。
??官家說完后雙目盯著沉吟不語章越,且看他如何回復。
??章越唯有道:“此千秋萬世之基業,陛下必能一戰成功,以雪祖宗之恥,成就中興霸業!”
??官家聞沒有半點表情,而是沉默,章越又道了一句:“陛下能將此肺腑之告知于臣,足見對臣的信任,臣實感激不盡。”
??官家深吸一口氣,又沉默了片刻,章越道:“既是如此,臣先告退了。”
??官家終于忍不住了,起身道:“卿除了此沒有別的話與朕講么?”
??章越回頭看了官家一眼然后道:“陛下一意伐夏,非重宗廟社稷所為,臣秉鈞衡,司宰執之責不得不苦諫再三。”
??“既是陛下伐夏之心已決,臣自知不可阻攔,也無力令陛下回心轉意……如此臣唯有獻上一策,望陛下采納!”
??官家聞內心狂喜,他身邊著實需章越這般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在旁襄助。
??官家道:“卿速速與朕講來!”
??章越看向官家,正色道:“請陛下移步至正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