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與章越一并來至崇政殿正殿。
??對于這崇政殿,章越非常熟悉,當年此殿名為講武殿,后來為了政治正確改名。
??當年殿試自己便在此殿兩廊答題,之后殿試唱名以及御試也是在此。
??章越入仕后第一個官職崇政殿說書,也是在此沾光。
??如今崇政殿正殿上正是那幅熟悉的陜西五路地勢圖。
??這張地圖也代表了官家的決心,原先此圖并不放在此處,但自熙寧九年起便擺在此處。
??將殿試等其他場合都移作別殿,崇政殿內唯獨與宰臣們商議兵事時使用,倒是恢復了當初‘講武殿’的功能。
??而這一幅陜西五路地勢圖,代表了天子心心念念所在。
??現在作為涂色塊狂人的官家已經將熙河路和秦鳳路那一面的色塊幾乎涂滿了,而中央赫然最顯眼的乃西夏的興靈腹地。
??而從北面至南面分別是大宋的河東路,~延路,環慶路,涇原路。
??章越手持木杖對官家道:“陛下請看,夏國之右有兩個經略使路,夏國之左有四個經略使路。”
??經略使路的設置是有講究,為什么是五個,不是三個,四個或者六個,七個。
??因為一個經略使路對應西夏一個對宋進攻方向。
??所以理論上宋朝對夏進攻方向有五個,分別是河東路,~延路,環慶路,涇原路,過去還有一路是秦鳳路,但隨著章越對熙河路的突進,秦鳳路如今已被熙河路包括在內,已經不與西夏接壤了。
??所以說六個經略使路,對應的是五個西夏對宋朝的進攻方向,或者說宋朝對西夏的進攻方向。
??“原陜西路地勢破碎,溝壑縱橫,唯有通過河谷川地往來。~延路沿洛河,環慶路沿馬嶺水,涇原路沿涇水,秦鳳路則是渭河。”
??“各路之間有山川阻隔,如子午嶺遮擋在~延路和環慶路之間,六盤山和隴山阻擋在涇原路和秦鳳路之間,唯有環慶路和涇原路交通稍便。因陜西各經略使路都是沿河谷而設,所以便是一個長條形。”
??官家聽了章越之不由感慨什么叫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
??陜西,河東諸路仿佛在他掌中一般,章越道:“陛下,地圖絕不可這么看,但繪之沙盤,并以比例模擬出高低之差,方可一覽無遺。”
??陜西四路軍事地圖一定要沙盤才能看,地圖上直接不足一里的兩個點,但需要繞過一條河谷走幾十里才能到達。
??所以整個陜西與西夏的態勢就是一橫數縱的態勢,這個橫就是橫山,縱就是被河谷山脈分割的各個經略使路。
??一旦西夏出兵,各經略使路只能各自應戰,其中以~延路壓力最大,也是宋軍重兵設防的地區。
??所以宋軍長期以來的思路,就是奪取橫山,使縱向各個經略使路貫連起來,避免被西夏各個擊破,如此進可攻退可守,西夏也就不足以患了。
??章越說到這里分析的差不多。
??章越對天子道:“陛下,臣以為如今攻夏有上中下三策!”
??古代謀臣都喜歡獻上中下三策,史書如此記
載二十九處。
??為什么謀臣都喜歡獻三策呢?
??網絡有段子是這么說的,上策是推薦配置,中策是最低配置,下策如果你一定要這么干,這里有個風險免責協議,你先簽一下。
??而歷史告訴我們納諫者常常都不會選上策,大多選下策,也就是‘無視風險,繼續安裝’(你懂的)。
??當然官家不可不知道什么是上中下三策,龐統為劉備謀西川,司馬懿料公孫淵,李密諫楊玄感,都是這般三策。
??這時候官家道:“以卿所見,朕命五路經略使各出一路攻夏,使西夏首尾不能相顧,卿以為如何?”
??章越面對官家直接道:“陛下,此乃下下之策!”
??兵法上為何都要講分進合擊,而不是一路平推,以避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窘境。
??很簡單的道理,分進合擊的后勤補給壓力是最小的。
??五十萬大軍一路出和五個十萬大軍五路出,前者的后勤補給壓力是后者的數倍,而且呈幾何增長。
??歷史上五路伐夏便是如此梭哈,五路全是主攻一起上。
??章越直接否定了官家歷史上的決策,此乃下下之策,連下策都不在考慮之內。
??官家聞滿臉窘迫,最后道:“諸執政中唯卿對軍略最熟,還請卿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