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11日,001型航母2號艦正在東海海域進行海試。
該艦的海試已經進入了關鍵節點,吉海昌他們的目標是在建軍節之前完成全部測試內容。
當前階段是艦載機的起降測試。
殲-35、殲-15t將會從大場機場起飛,飛行幾百公里后,在本海域找到2號艦,然后進行攔阻著艦,測試2號艦上所使用的攔阻系統。
殲-15t機隊由趙寶龍率領,一共是三架殲-15t。
這是成熟機型。
而殲-35則由李干駕駛,只有他這一架。
作為全新飛機,殲-35盡管在鼎新試驗基地進行了多次的陸基攔阻著陸訓練,但實際上艦是大為不同的。
首先海上的天氣就大不同。
殲-15t三機編隊起飛后二十分鐘,李干駕駛03號殲-35起飛,爬升到7000高度后,保持航向航高往東飛。
同一時間,日本空中自衛隊鹿兒島空軍基地,兩批四架f-15j緊急升空,直奔2號艦所在的海域。
小日本的f-15j編隊一起飛,部署在東部沿海的早期預警雷達就發現了其蹤跡。
戰區聯合指揮中心立即按照標準程序向各單位發出了戰情通報。
2號艦以及其護航艦艇、正在往2號艦飛的李干和趙寶龍,都第一時間看到了戰情通報。
強大的作戰數據鏈系統的效率之高,是聯合作戰的基礎。
早期預警雷達能夠探測到一千多公里外的目標,覆蓋直線距離不到一千公里的鹿兒島綽綽有余。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日本的飛機只要起飛,就會立即進入東大空防系統的監視之中。
東大在沿海部署的早期預警雷達早就將日本全境覆蓋了。
一架擔負戰備值班的空警-2000緊急升空,加速向東前出,隨即接受對4架空自的f-15j的監視。
李干很快就看到了4架f-15j的飛行軌跡和動向。
按照雙方的飛行速度來計算,李干駕駛03號殲-35抵達2號艦所在空域的時候,4架f-15j正好臨空。
這里面存在很大的隱患。
海軍既然敢讓2號艦開到外海進行海試,就不怕別人看。
但是,如果李干在著艦的時候,小日本前來搗亂,那是存在風險的。
戰區聯合指揮中心第一時間緊急起飛了三批六架殲-11b前往攔截,其中有兩架是殲-11bs,也就是雙座型。
殲-10d的空戰能力勝過殲-11b,但是,殲-11b有一點是殲-10d趕不上的。
那就是其超大航程以及雙發的優勢。
殲-11b是東大空軍序列中,除了殲-20之外,航程最大的戰機。
其內部載油量達到了驚人的97噸,比殲-10d多了足足3噸。
其次,殲-11b的雙發優勢,使得其能夠在遠離大陸的海空上放心大膽地執行攔截任務,而更大的雷達直徑,使得其擁有更遠的探測距離。
空軍在使用殲-11b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該機是非常優秀的防空攔截戰機,其中,此前作為戰斗教練機使用的雙座型,由教員帶領新飛行員執行攔截任務,能夠快速提升新飛行員的作戰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在執行緊急防空攔截任務的時候,空軍會優先考慮派出殲-11b,而不是殲-10d。
如此一來,殲-11b的出鏡率就猛然提升了。
只攜帶了兩枚pl-10、兩枚pl-15空空導彈的殲-11b編隊,拉高速直奔f-15j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