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茫茫大海之上,在幾百上千米的空中,這玩意兒就是一個小點點,還沒指甲蓋大。
    艦載機找不到航母被迫備降甚至棄機的例子,在二戰時期可是經常發生的。
    你繞來繞去愣是找不到母艦,燃油可就耗盡了,不棄機就得海上迫降。
    10號艦上有完整的作戰數據鏈系統,即以北斗導航系統為核心搞出來的20版本,雙通道。
    李干開的殲-15a同樣有機載版本的。
    簡單地說,就是飛機和航母上都裝了即時通訊系統,可以發定位的那種,而且能夠共享位置。
    這個可太牛逼了。
    所以,理論上,李干只要按照定位導航過去,就肯定能看到航母。
    于是,這里面有一個通訊保密問題。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而且是先按照軍用標準設計,然后再搞民用的標準,部隊和地方上用的是兩碼事。
    這套系統的精度非常高,但是即便再高,也有一個信號延遲的問題。
    平時咱們用導航的時候,車速稍快一些,可能就錯過應該轉彎拐入的路口了,更別說茫茫大海之上。
    要知道,航母在接收艦載機的時候,是要全速航行的。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意外情況,也可以說是巧合。
    李干抵達指定空域的時候,恰好一艘30萬噸的油輪出現在航母所在位置附近。
    好巧不巧,那條30萬噸油輪是南港造船廠建造的首批30萬噸油輪,命名為你南港型,其中有5條分給了黑海造船廠建造。
    這條船是從沙特那邊開回來的,滿載了原油,要在南港石化基地那邊靠泊卸載。
    原油通過管道進入石化基地,然后變成燃油以及各種石化產品,再通過越來越發達的運輸網絡輸入市場。
    對李干來說,問題是30萬噸油輪的信號特征比10號艦更加明顯,很容易被誤認為10號艦。
    李干一開始就以為這條油輪是10號艦,結果降低高度后,定睛一看,我靠,是油輪,這才意識到找錯對象了。
    他和航母飛行塔臺聯系了之后,才知道航母的位置在油輪的東側約8海里的位置。
    在這個距離上,是很難從空中目視到航母的。
    知道了距離,李干心里就有數了,保持高度繼續往東飛。
    這一次,他一眼就目視到了航母。
    艦載機著艦,目視航母后,首先要降低高度繞飛一周,這是一個確認彼此狀態的過程。
    隨即,李干和航母對向飛行,準備繞到航母后面去建立降落航線。
    當地人,尤其是當地漁民習以為常的的是,從5月份開始,雨季就算是來了。
    很多時候,明明萬里晴空,一眨眼,噼里啪啦就下來一場大雨,這種雨水來得特別突然,去得也特別突然,很少有持續超過半個小時的。
    通常下雨的時候是下午,更精確一些,時間一般是14時至16時之間,非常準,跟報到似的。
    南港地區的夏季來得特別早,最高溫的時候能飆到36°,但是除了中午那段時間特別炎熱之外,其余時間段都還算涼爽。
    在熱帶地區待過的都知道,甭管氣溫多高,只要有風,那都算是舒適的,不像長江流域一些城市,那高溫就是貨真價實的干干燥燥的高溫,跟火爐似的。
    可是對飛行來說,這種突然而至的驟雨太難預測了。
    對陸基航空兵部隊來說,雨水大一些沒問題,只要風速不大。
    可是對航母艦載航空兵的飛行員來說,那可就要了命了。
    當李干準備建立降落航線的時候,驟然而來的大雨噼里啪啦就下來了,能見度一下子降低到不足二百米。
    飛行塔臺上本來就很緊張的氣氛,更加緊張了。
    李遠海操起送話器呼叫,“洞幺,取消著艦,等天氣好了再說,返場吧。”
    謹慎起見,應該返回南灣空軍基地,等到天氣好了再來一次。
    李干迅速判斷了一下側風,發現變化不大,雨水很大,垂直落下,受影響的是能見度。
    這是第一次著艦,如果受挫,部隊的信心會受到打擊。
    李干迅速衡量得失,確信自己有把握,便果斷道,“塔臺,我能降下來,首次著艦,讓我試一試。”
    李遠海明白李干的意思,他和參謀長吳立峰對視一眼,權衡幾秒鐘,果斷道,“好,做好復飛準備。”
    不需要強調“不要逞強”之類的話,李干心里有數得很。
    首次著艦必須成功。
    是必須成功!
    因此,但凡有那么一絲不對勁,他會立即選擇復飛,絕對不能把飛機摔了。
    如果出現那樣的事情,首次實艦著艦將會被蒙上一層陰影,對后續的訓練產生極大的影響。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