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長期居住在西苑有個好處,就是身邊太監奉旨出宮辦事特方便。
只需要走幾步過一道西安門,就出宮到了西城,不像之前那樣麻煩。
太監李芳奉命來到錦衣衛,向暫代掌事的張爵傳達了旨意,然后就召集相關人等問話。
“將白榆也叫過來。”李芳又補充說。
張爵愣了一下說:“白榆現在并非錦衣衛人員。”
李芳解釋道:“皇爺原話是所有相關人員,白榆也該算是相關人員之內。”
但是很快就得到了回報,說白榆今天一大早就出阜成門,前往西郊勘察建廠地址去了,預計要到傍晚的時候才能回來。
李芳有點懷疑的說:“正月十五還出去做事?莫不是故意回避詢問?”
白家派來回話的門客吳承恩答道:“這是為了今年的嘉靖朝四十年獻禮工程,所以白生才會如此兢兢業業,想著要盡早啟動,給萬壽節增添瑞氣。
現在已經緊急派人去城外找了,確實無法確定能何時找到。”
李太監輕笑了幾聲就沒再質疑了,可以理解,又能撈錢又能討好皇上的事情,誰不積極?
總不能為了白榆一個次要人物就干等著,主要人物到了,該開始就開始。
此時幾位錦衣衛官心里都驚疑不定,實在不明白皇帝為何小題大做。
如果確實引起了皇帝關注,只需下一道圣旨就可,為什么會派一名大太監來問話?
李芳先對上奏檢舉錢威白榆勾結的朱希孝發問,朱希孝很謹慎的答了一遍,措辭和調子與奏疏中差不多。
而后李芳又對老指揮張爵問道:“錢威和白榆勾結之嫌疑,你如何看?”
張爵答道:“這二人共事了將近一年,彼此之間十分熟悉,行事習慣于配合而已,說成勾結就太夸大其詞了。”
朱希孝忍不住插話說:“這是包庇之!如果當眾毆打錦衣衛官也能叫行事配合,哪還有什么不能稱為勾結?
更何況這二人勾結事例不止一件,去年年底將近半個月,他們二人聯手在曲行兩院橫行霸道,欺壓樂戶,霸凌士子,致使京城怨聲載道。”
李芳嘆口氣,他已經盡力保持客觀公正了,怎么你朱希孝還主動往槍口上撞?
然后李芳對朱希孝問道:“那為何不見你上奏?”
朱希孝答道:“涉及教坊司歸禮部管轄,白榆又是歷事監生身份,朝廷自有官糾劾,不用我多此一舉。”
李芳繼續說:“也真是被你說中了,近日還真有兩本御史彈章,只比你的奏疏稍早兩日,看來你是知情了?”
朱希孝稍微愣了愣,縱然政治意識一般,此時也感覺到有點不妙了。
聽到李太監的反問,朱希孝回過神來后連忙叫道:“對于御史彈章我不知情!完全不知情!”
對朱希孝的回答,李太監沒有進行任何質疑。
他只負責把盡可能多的回答帶回去,至于如何判斷,那是皇帝陛下的事情。
但朱希孝卻覺得天快塌了,如果這個問題解釋不清,那就真誤會大發了!
一個企圖做錦衣衛掌事的錦衣衛官,如果和御史聯手構陷同僚,這可就是天大“丑聞”了啊。
朱希孝情急之下,很直白的辯解道:“這是巧合!
在下絕對沒有串通御史,一起聯手上疏糾劾錢威和白榆!”
看著逐漸失態的朱希孝,老指揮張爵和錢威仿佛旁觀者清,兩人心里不約而同的產生了同樣的疑問:這真的是巧合么?
雖然兩人的政治天賦都很一般,但作為老江湖,他們也都明白一個道理,政治中越相信巧合死的越快。
錢威隱約知道,白榆先前暗地里找御史彈劾自己的事情,準備把這當成一個“加分項”。
道理很簡單,一個能被御史彈劾的錦衣衛官,才更容易獲得皇帝青睞。
但后面呢?朱希孝為什么也像是“失了智”,跟著上疏彈劾他錢威和白榆?
一方面是受到了白榆當眾毆打袁千戶的刺激,另一方面是聽說了老指揮張爵和他錢威聯手占位的密謀。
所以朱希孝才會進行反擊,上疏檢舉他錢威和白榆,以此樹立威望,打擊他錢威的勢頭。
但現在回過頭再看這個“反擊”,似乎更像是白榆故意引蛇出洞,勾引朱希孝出招反擊。
只要朱希孝一出手,就能和御史彈章呼應上了。
到此錢威錢指揮終于恍然大悟,難怪白榆當初不顧后果的當眾毆打袁千戶,難怪白榆故意把己方密謀散布出去。
都是為了給朱希孝動機,讓朱希孝忍不住出手反擊啊。
老指揮張爵也漸漸的琢磨出味道了,后背冒出了一層冷汗。
難道白榆聽到西城街道房官軍嘩變的消息,就立刻開始布局了?
別人全都把這事當個樂子看,就白榆把“壞事”變“好事”,從中看到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