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你們的醫館呢,它的運營情況又如何呢?是否門庭若市,患者絡繹不絕,醫生們忙碌而有序地為每一位病人提供著專業的醫療服務?
亦或是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資金緊張、人才短缺、市場競爭壓力大等等,需要不斷地去解決和克服呢?
暮春檐下新巢了一雙燕子,日日銜泥往返,恰似為娘這顆懸著的心。
紙短情長,惟愿珍重。
母李氏手囑。
八月二十五日
十月十八那日,京城落了今冬頭場雪。
李寶兒正在給東城張員外家的咳喘癥患者換藥方,他全神貫注地思考著各種藥材的搭配和用量,希望能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就在這時,一陣清脆的聲音從前堂傳來:“掌柜的,永州驛馬到啦!”這聲音如同銀鈴一般,打破了藥房里的寧靜。
李寶兒心中一喜,她知道這一定是母親寄來的信。她連忙放下手中的筆,快步走向前堂。
只見一個藥童站在門口,手中拿著一封厚厚的信箋,上面寫著“吾兒寶兒親啟”六個大字。李寶兒接過信箋,仔細端詳著。
那字雖然有些顫抖,但筆鋒依然蒼勁有力,帶著淡淡的松煙墨香。李寶兒一眼就認出,這正是母親的筆跡。
她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紙。母親的字跡映入眼簾,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對她的關愛和思念。
母親在信中寫道,今年秋天永州的柑橘格外甜美,比往年還要甜上三分。她特意將金桂釀成了蜜餞,已經托南貨商隊捎來了兩甕,希望寶兒能喜歡。
讀完母親的信,李寶兒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仿佛能聞到那金桂蜜餞的香甜,感受到母親的愛和關懷。
信紙的第三折處,竟然還夾著一片曬干的紫蘇葉。
這紫蘇葉已經被陽光曬得有些卷曲,顏色也變得深黃,但它依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這讓她想起了小時候,每當她患風寒時,母親總是會在窗邊晾曬這種紫蘇葉,然后用它來煮水給她喝,那味道至今仍縈繞在她的心頭。
她繼續翻閱著信紙,當翻到最后一頁時,突然發現上面多了一行娟秀的小楷。仔細一看,原來是母親在信尾寫下的絮叨:“英子的婚事你莫憂心,那蕭郎君既肯為她學辨三七與田七,可見是個知冷熱的人……”
看到這里,她不禁微微一笑,母親的字還是那么漂亮,而她對英子婚事的關心也溢于表。
夜已深,她靜靜地坐在桌前,讀著這封家書,一直讀到了三更時分。
窗外,積雪壓折竹枝的脆響聲不時傳來,那聲音清脆而響亮,仿佛與永州老宅后院的動靜一模一樣。
她仿佛能看到那片熟悉的后院,積雪覆蓋著青石板路,竹子在寒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