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那片新鮮的、還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滑坡體前,我仰起頭,呼吸為之一窒。
近距離觀看,遠比遠眺更加震撼。
灰白色的砂巖斷面高達十余米,如同被一柄巨斧劈開。就在這斷面中央,清晰地鑲嵌著三節串聯的巨型脊椎化石。每一節都如同磨盤般大小,呈現出一種溫潤的玉化質感。雨水沖刷掉表面的塵土,使得化石的細節更加清晰——每一個關節面,每一道骨縫,都保存得極其完好,仿佛這頭巨獸剛剛在此長眠。
我伸出手,顫抖著撫上那冰冷的石質表面。指尖傳來的觸感光滑而堅實,歲月的力量凝固于此。
“我的天……”我喃喃道,內心的震撼無以復加。
我取出隨身攜帶的地質錘,用錘柄上的刻度尺粗略丈量了其中一節脊椎的直徑。超過四十公分。按照這個比例估算,這頭生物生前的身長恐怕超過二十米,甚至更大。
這絕不是已知的任何一種生物。無論是恐龍時代的蜥腳類,還是其他古生物,都未曾在這一帶的地層中發現過。雙陽山脈的地質構造,理論上根本不可能孕育出如此巨大的生物。
我用地質錘小心翼翼地刮取了一些化石周邊的巖樣。巖石中摻雜著許多閃爍著微光的礦物顆粒,與我之前在天坑土壤中發現的成分相似。難道,正是這些特殊的礦物,不僅影響了天坑內的植被,也造就了這種未知的巨獸?
猶豫再三,我還是做出了決定。
我用地質錘對準最末端、也是最小的一節化石與巖層連接的脆弱處,深吸一口氣,輕輕敲了下去。
“鐺”的一聲脆響,在寂靜的雨林中格外清晰。
那節化石應聲而落,掉在我事先準備好的軟布上。我撿起它,入手的感覺比想象中要輕很多,仿佛不是石頭,而是某種多孔的骨質。
斷口處呈現出細膩的蜂窩狀結構,密密麻麻的孔隙均勻分布,這或許就是它重量較輕的原因。這種結構,在現代鳥類骨骼中常見,是為了減輕重量適應飛行。可如此巨大的生物,難道也會飛?
我不敢多想,將這節珍貴的化石用剩余的保暖內衣仔細包裹了好幾層,這才小心翼翼地放進背包最內側。
至于巖層中剩余的那兩節更大的化石,我用隨身攜帶的一塊防水布將它們遮蓋起來,又用碎石壓住邊緣。希望這樣能暫時保護它們,不被風雨侵蝕,也不被可能到來的其他人發現。
回程的路,因為雨勢減小和內心的激動,顯得輕松了不少。
當我再次涉水過河,回到洞穴附近時,我注意到滑坡和洪水改變了天坑內的水系。那條洶涌的河流如今分出了一條支流,恰好環繞著中央那棵雷擊巨樹,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環形水道,仿佛在守護著什么。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