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這番話一出,李善長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
    真是沒天理了。
    胡惟庸明明已經從丞相位上退下,為何反而更加順風順水?
    難道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李善長剛冒出這個念頭,便立刻將其打消。
    畢竟,這想法太過駭人。
    另一邊,劉伯溫也在看報。
    只不過,他看得津津有味。
    “嘖嘖,這胡惟庸還真是心思多,居然弄出這么個玩意兒!”
    “嗯,不說別的,這話本倒是挺有意思。”
    “媽的,你寫得好好的,怎么不寫完呢?這讓人看一半留一半的,真是缺德!”
    李善長一邊抱怨著斷章狗,一邊繼續興致勃勃地閱讀后面的內容。
    詩詞、物價、時事……
    報紙上的每一部分,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得不說,這玩意兒真是打發時間的好東西。
    (本章完)
    ------------
    對于許多人來說,今天出現的《大明周報》確實是個解悶、打發時間的好玩意兒。
    但對某些人來說,這報紙卻代表著一個巨大的機會。
    原因無他,報紙上刊登的征稿啟事實在太過誘人。
    要求很簡單,只要你是大明百姓。
    無論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將字跡工整的稿件投遞到大明周報社。
    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雜記,只要質量不錯,都可以刊登在報紙上。
    而最吸引人的,是待遇。
    稿費自不必說,胡大老爺為了早日從報社解脫,同時也為了收到優秀稿件,給出的稿酬相當可觀。
    當然,這時候還不叫稿酬,而是文雅地稱為潤筆。
    不同于后世習慣按“千字”計價,這時候可沒有那些大水喉出現。
    這年頭能寫幾百上千字的都算不錯了。
    因此,胡大老爺非常貼心地重新設定了一個單位:每百字xx文。
    沒錯,胡大老爺這里,是按每一百字算一次稿酬的。
    管其他人怎么弄,反正按照胡大老爺的想法,寫手嘛,多給幾塊錢也虧不了本。
    當然,這個稿酬計價方式針對的是時文和話本一類的長篇文。
    像詩詞歌賦這些,則是直接按篇計價的。
    如今陛下已經批準了,胡大老爺還有什么好避諱的。
    干唄!
    當然,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把報紙的銷量提上去。
    對于胡大老爺來說,報紙的質量暫時還能穩住,但怎么盡快擴大銷量,就是他需要琢磨的事了。
    依照他上輩子大概了解的知識來看,最初的客戶,絕大多數都是手里有點閑錢、識字的中產。
    這時的中產,與后來那些只有一套房子,整日如狗般疲于奔命,還得償還房貸、車貸的白領截然不同。
    這一時代的中產,絕大多數家中擁有百畝以上的田地,確保每年都能收取地租。
    不僅如此,許多人還在應天城內擁有其他資產。
    這些產業和土地,都是能夠傳承給后代的。
    因此,這些人自然成了最初的客戶群。
    然而,若要擴大銷量,僅靠他們顯然是不夠的。
    胡惟庸此刻所思考的,是如何在普通百姓中提升產品銷量。
    他所說的普通百姓,指的不是那些整年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農人。
    那些人既無能力也無心思在報紙這種“奢侈品”上消費。
    真有閑錢,他們更愿意添置些生活用品。
    哪怕是一撮鹽、一塊布,也比報紙來得實在。
    畢竟,他們大多不識字,不是嗎?
    所以,這些人至少暫時不在胡大老爺的銷售目標之內。
    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識字的鄉紳與鄉賢。
    這些人其實在大明各地并不少見。
    他們有的是辭官回鄉的,有的是考取功名后暫時未仕的。
    還有的,則是因為種種家庭原因,本可做官卻選擇不去的人。
    總的來說,這些人有兩個共同點:家中有地,地方上有聲望,并且或多或少與官場有聯系。
    這些人不論主動還是被動,表面上只是在鄉間或城里處理些家族事務,似乎無所事事。
    但實際上,他們不僅財富豐厚,在當地也備受尊重。
    很多時候,“皇權不下鄉”這句話,正是形容這些鄉紳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治。
    這些人無疑是胡大老爺最佳的銷售對象。
    稍加琢磨他們的喜好就能明白。
    老男人嘛,一是喜歡吹噓,二是喜歡看美女。
    看美女的事,報紙暫時無法滿足,但吹噓的事,報紙倒是能幫上忙。
    這不,時文板塊既要有那種“替人發聲”的情感引導文章,同樣也要有那種看似高端、用詞考究、充滿格調的“專業文章”。
    這些做法一方面是在讀者心中樹立起專業、權威的形象,另一方面則是方便讀者在看完后拿去炫耀。
    胡惟庸非常清楚后世有多少人靠著網上看到的段子和各種“無關緊要”的知識,吹得天花亂墜。
    幼稚嗎?
    但確實很爽啊!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