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話本版塊,那就更不用說了。
    誰沒有過仗劍江湖或大權在握的夢想呢?
    在這個時代,優秀的話本絕對比后世的電視劇或動漫更具吸引力。
    畢竟,畫面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是無限的。
    對于這個時代的老男人來說,一部好的話本絕對是愛不釋手的珍寶。
    追更、打賞、評論、轉發……
    這些操作簡直輕而易舉!
    正因為胡惟庸在這兩個方面下了大力氣,所以他對這兩類稿件的獎勵也是最高的。
    甚至高到讓不少正在參加科舉的士子都心動了。
    名利雙收不說,運氣好的話還能名揚天下。
    機會就擺在面前,不論你之前是什么身份,誰能抵擋得住呢?
    這不,連方孝孺和解縉等人都開始心動了。
    而在淮安城中,有一位叫羅貫中的讀書人,得知這個消息后,也準備前往應天府。
    他打算將他師傅施耐庵所寫的話本《水滸傳》投遞到報社連載。
    提起施耐庵,這可是一位奇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水滸傳》的作者,但一般人哪里會知道。
    他在元朝一路考到進士并做官也就算了。
    《水滸傳》里對于的描述,是不是特別真實、特別詳細?
    呵呵,一方面是因為施耐庵在元末親身經歷過這種亂象。
    但更重要的是,他可是真真正正地跟張士誠一起起兵過啊。
    說白了,你以為你是在閱讀?
    那不過是人家把自己的經歷稍微改改寫出來而已。
    而眼下的羅貫中,不過是他培養出來的罷了。
    也就是說,實際上四大名著中有兩本是這師徒倆寫的。
    這是一件何等的事情?
    (本章完)
    ------------
    施耐庵此時其實已經去世多年了。
    施耐庵在離世之前,已經將《水滸傳》全書完稿。
    對于羅貫中而,突然興起的大明周報無疑是最佳的平臺。
    這不僅能助老師聲名遠揚,自己未來也能從中獲得利益與聲望。
    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轉機。
    畢竟,他正缺錢呢!
    就在羅貫中滿懷期待地趕往應天府時,皇宮中的朱元璋正微笑著拿起當天的報紙。
    這段時間,大明周報已經發行了多期。
    漸漸地,應天百姓習慣了每周購買一份報紙,細細品讀。
    吃飯時,他們還會與家人談論報紙上的內容,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
    或者干脆到茶館、酒館里,與好友就報紙上的政策、案件或國事展開一番爭論。
    胡惟庸也在考慮是否將周報改為日報,但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可行。
    畢竟,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密度還不足以支撐日報的發行。
    如果改為日報,報紙恐怕只能刊登詩詞歌賦和話本了。
    畢竟,時事文章并不容易撰寫,而且有些政策是不允許隨意議論的。
    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仔細斟酌。
    在這種情況下,若改為日報,恐怕作者和編輯都會感到壓力山大。
    目前的周報形式就很好,慢慢發行,慢慢銷售。
    隨著銷售范圍的擴大,報社已經出現了專門前來采購的外地客商。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提前預定一部分大明周報的份額。
    這樣,每期大明周報一發行,他們就能,他甚至需要反復琢磨才能領會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選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質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話文寫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觀點同樣不容小覷。
    因此,朱元璋自那么簡單。
    至少其中的各種物價信息,搜集得既快又準。
    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許只是匆匆一瞥。
    但對朱元璋而,卻是他執政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同時,隨著幾期報紙的閱讀,朱元璋也漸漸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報紙的號召力,實在太過強大。
    報紙上說什么,接下來的一周內,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必定會有無數人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看似報紙并未明確表態。
    但實際上,朱元璋這等聰明人只需看幾期便明白了。
    這不就是預設立場嗎?
    提前將雙方的論點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那么無論最終勝出的觀點是什么,對胡惟庸來說都無所謂。
    因為他要傳達的觀點已經傳出去了。
    琢磨明白這一點后,朱元璋的臉色瞬間一變。
    他能看破這一點,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他對政務的敏銳性和天賦。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早在胡惟庸申請創辦大明周報時,便曾向他提及此事。
    那時的胡惟庸就曾說過,大明周報對輿論把控的重要性。
    有些事情,大明朝堂需要民間出現什么樣的,只要引導得當,就必定會出現那樣的。
    朱元璋如今已逐漸感受到了這一點。
    但他猛然間想到一個問題。
    眼下主管報社的胡惟庸,朱元璋多少還是能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