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引瑪提斯改信圣道宗的人是黎塞留大主教,可他還是喜歡這位萊明斯頓教士的布道。
至于原因,只要聽幾次萊明斯頓教士的布道就能明白。
“……事實證明,過往的教會已然落后,圣座城的覆滅就是預兆。
我們需要向圣聯學習,政教合一,建立新的教會。
所以,我們需要你們進入市政廳,進入市議會,說服市議員們集體重洗。
將整個城市變為教會,將所有市民變為教士信民……”
苦笑一聲,吉耶爾朝咖啡中加入了一小勺白糖。
這位教士說的簡單,實際就是在鼓動風車地自立乃至獨立。
風車地,向來是血肉王庭登陸東大陸的首選地,歷代大規模征戰十數次。
其中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歷史學者們無不頭疼于其法理歸屬問題。
在艾爾帝國東遷之路上,帝國人第二個登陸的地方就是風車地。
此處本來是由一個名為哥特的部落構成,在帝國東遷之前,他們就已經逐漸艾爾化了。
經過多番周折,哥特人先是成立王國,然后被擢升為軍團,一度成為中央軍兩大派系之一。
另一個派系,就是賽利亞王國形成的帝國禁衛軍團。
在那個時代,這兩邊大軍閥,甚至能挾持艾爾帝國中樞,逼迫艾爾元老們向他們下跪。
乃至第三任圣座城大主教,完成了彌賽拉教基礎教義構成的圣皮埃爾,都被哥特軍閥所刺殺。
然而隨著哥特大叛亂的爆發,無數邊境軍屯軍團打著“反抗哥特佬,拯救諸元老”的旗幟,開始了大混戰。
哥特人被各大軍閥圍攻,最后被流放到了瑙安河以南。
他們與當地的小王國聯姻,形成了現在的法蘭王國雛形。
然而等到476年,王庭第一次血戰入侵,導致神圣艾爾帝國成立,風車地便被王庭奪走。
期間幾次與王庭的血戰,風車地被反復易手,一會被王庭占領,一會自治獨立,一會被法蘭公爵占領,過個十幾年又投靠了萊亞公爵……
在反復易手間,其原住民大量流失死亡,不管哪一方占據其地后,都要大肆輸入移民。
按照不少揶揄風車地人的地域黑來說,那風車地人都是“雜種”。
接下來,直到951年的奪回舊土戰爭,風車地才重歸于當時的法蘭王國之手。
其后百年,風車地都歸法蘭王國所有。
直到帝國歷1101年,當時的風車地公爵因為重稅掀起叛亂,最終獨立。
不過風車地公爵獨立后不久,百年屮字戰爭爆發,吸血鬼再次登陸風車地。
最后,在1283年,是由萊亞王國在戰爭中奪回了風車地,直到現在。
可以說,從951史觀來看,風車地的確是法蘭人的領地甚至是祖地。
如果從1283史觀來看,那風車地合該屬于萊亞人,畢竟是他們奪回來的。
甚至小部分風車地本地人,持有的1101史觀來看,風車地應該獨立才對。
幾次易手下來,風車地更是誕生出了相對獨立的民族意識。
除了1283年遷入的大量萊亞貴族與商人外,本地人基本都是視風車地利益高于王國帝國利益的。
正因反反復復被侵略,風車地人對帝國的信任度向來不高。
這就造成了萊明斯頓教士一類獨立建國的思想,是風車地本地人一致的期待。
其本質,與當初“千河谷自己的教皇”是一個類型。
吉耶爾同樣希望風車地能夠獨立,而不是在強國之間不斷易手,身家性命全部系于他人。
只是他并不覺得,僅靠著說服市議會,能夠做到獨立。
風車地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如果哪一天真要獨立,他們仍舊需要圣聯的幫扶。
起碼圣聯離他們很遠,還不至于吞并他們的土地。
又滔滔不絕地說了十幾分鐘,萊明斯頓教士才被會議的主持者老皮埃爾趕了下去。
他站在主位上,點了點人頭,滿意點頭:“既然都到齊了,我便要向各位通報一則來自圣聯的重要消息。”
聽到是來自圣聯,房間內的眾人都是屏息凝神。
“圣孫冕下,已然接受了格蘭迪瓦的挑戰,同時,兩人也向帝國宗教界發出邀請,將這次論戰作為第六屆大公會議!”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