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后裝發條銃,霍恩并不準備普及所有戰團,而是只普及小部分精銳。
或者說,在戰團中劃分出守備團與突破團,僅在突破團中裝備這種武器。
胸甲還好,換裝新式胸甲正好可以把千河谷戰爭中的萬國造盔甲淘汰出去。
目前,各個戰團大量士兵的披甲率全靠敵人貢獻,尤其是萊亞人的鼎力支持。
但正因此,盔甲形制不一,重量不一,維護起來極其麻煩。
更不要提這種情況導致的賬冊不透明,導致了腐敗行為。
而且盔甲重量不一致,對參謀僧侶的行軍規劃與后勤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換成了統一的制式胸甲,就可以降低混沌指數,減少隨機事件的發生。
至于淘汰的盔甲武器,可以送賣給有需要的人嘛。
比如霍恩就覺得開拓地人、黑蛇灣人、熊堡領諾恩人以及萊亞拜圣父會就非常有需要。
后裝發條銃與胸甲不同,它不具備普適性。
盡管可以一分鐘十發,但霍恩頂多將操典定在一分鐘五發或六發。
配合煉金皿發條盒,最頂級的士兵也才二十發的發射量。
兩分鐘射完固然爽,可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啊。
兩三次齊射剛好能將密集的陣形打潰散,如果法力量有余,像霍恩就能再射三分鐘,形成壓制最好。
只是大多數士兵卻沒有這個法力量,所以好鋼還是得用到刀刃上。
霍恩看中的,是其能夠跪姿乃至趴伏射擊的能力。
前裝發條銃,在裝填時動作幅度極大,且必須銃口向上。
若士兵臥倒或跪姿,槍口貼近地面,鉛彈無法順利倒入。
而后裝的發條銃,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能夠跪姿與趴伏射擊,最有利的地方就在于打黑槍與游擊戰術迎來史詩級加強。
原先只能站著射,目標太大。
現在不僅能蹲著射,甚至能躺著射,而且與先前的裝彈相比,動作幅度極小。
再配合上螺線銃的高精準性,這就有大騎士們夠受的了。
當初霍恩要是有這玩意兒,孔岱親王和拉夫爾早在哪天外出巡邏時被亂銃擊斃了。
你總不能巡個邏,還全身重甲,還上滿祝福,還全速沖鋒吧?
當然,現在想這個問題還是為時尚早,尤其是秘銀與鋼的產量都還不算太多的前提下。
將射速提升到每分鐘十發的界限后,機械宮那么就可以放緩這方面的提升了。
反倒是法力攜彈量方面,得想想辦法提升。
要知道,在另一個世界中,后裝滑膛槍的標準配彈量是五十發到六十發。
霍恩這頂多二十發。
但考慮到從火繩槍到后裝滑膛槍,地球花費了三百年都不止。
圣聯這邊只用了八年,已經是他開掛,提前知道設計方向的結果了。
那么提升配彈量放緩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比如海茉汀曾經提出過的,一次性發條盒。
就是將發條盒與鉛子封裝,戰前用水力提前上好弦,作戰的時候只需要更換發條盒與扣扳機即可。
不過這個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每人六十個煉金皿發條盒,實在過于奢侈。
等以后完成工業化后,倒是可以嘗試,現在還是算了吧。
但近來由于以太共振科技的突破,希洛芙的機械宮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既然以太共振能夠讓山銅發條出現誤差,那能不能控制這種誤差呢?
也就是說,能不能控制這種誤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