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答案李自成當然不會滿意,為了進一步給城內施加壓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繼續攻城。
***
大順軍攻城急,城內一片混亂,三更過后,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從東面向西,將至正陽門處,但見此處城上有酒筵,中間一人上坐,因燈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邊坐著的都是內宮太監,旁邊幾個太監見張縉彥到來,匆匆迎下來。
張縉彥問城上何人,內官答道:“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不答,拿出一張草紙。其上用朱筆寫著“再與他談”四字。
見到朱筆,張縉彥明白此乃帝之御書。
聽著城外隆隆的的炮聲,喊殺聲,看著手上的草紙,張縉彥心中黯然一嘆。過正陽門后匆匆向西面的彰義門趕去,準備找李自成再談。
但行得未遠,但見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從對面奔來,張縉彥大驚,急聲問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國楨悲聲答道:“敗了,奈何!我尚有勁兵三千,必與賊死戰到底,只此爾!”
張縉彥顧不得多說,急奔而去,當至德勝門,大順軍已象chao水般涌進城來,到處是火把,到處是呼喊聲,四處一片大亂。
談,這時候還能去找誰談?張縉彥剎時間淚流滿面..........
***
崇禎死要面子,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最后的生機。
外城被攻破時,崇禎皇帝登上煤山,望見烽火連天,殺聲滿城,不禁黯然興嘆:“苦我民耳。”
崇禎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宮后,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后劍擊長公主,讓周皇后自盡。
十九ri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將不守,這時崇禎嗚鐘集百官,往ri擠滿朝堂的文武大臣無一人聞鐘前來。
其實崇禎這個時候鳴鐘招集群臣,并不是妄圖作最后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養士三百年,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可有一人愿為大明殉節;
據說當年南宋淪亡之際,二十萬軍民投海殉國,而如今大明淪亡之際,卻沒有一人前來。
事已到此,夫復奈何?
崇禎乃復登煤山,此時天已破曉,東方露出了魚肚se,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崇禎跌坐在亭子里,yu哭無淚,最后他咬破手指,書衣襟為遺詔,然后以帛自縊于山亭。
在這最后的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禎,與崇禎皇帝一同縊死山亭。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給大明‘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風骨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這里要說說崇禎最后留下的遺詔,不長,是用鮮血寫就的: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這道遺詔中的最后一句,不難看出人之將死,其也善。
有人說崇禎至死還在推卸責任,說他刻薄。其實不然,從常理來說,一個萬念俱灰之人,已沒有必要去推卸責任。
縱觀崇禎執政的十七年,他對于明朝的滅亡固然難辭其咎,但責任確實不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當機立斷地剪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接著,在嚴懲貪官污吏的同時,勉勵各地督撫打起jing神,努力為國工作,告誡大臣擯棄門戶之見,化異求同。
他決心中興大明,為此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十七年如一ri,未嘗有一ri松懈。
然而再看看那些受到重用的大臣是怎么做的,先是錢謙益為爭內閣之位,賄賂太監,排除異己,再次引暴東林黨與他黨之爭。
接著是復社萬人結黨,控制輿論,打擊異己,控制科舉,左右朝政,無所不用其極。
再到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耗盡了大明最后的jing血,結果卻是.........不提也罷。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有人說崇禎本人剛愎自用,用人失察。試問,滿朝皆是結黨營私的大臣,崇禎能相信誰?
他一開始就剛愎自用嗎?是滿朝大臣讓他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任命大臣才不得不舍廷推,多出中旨提拔,這是崇禎被指為剛愎自用的很大一個原因。
回頭看看崇禎的遺詔,他說“皆諸臣誤朕”,可見絕不僅僅是在推卸責任。
而這道遺詔,宣示著一個泱泱大國的敗亡,一場華夏文明的浩劫的開始。
**************************************
ps:hp370失聯客機的新聞看多了,昨晚一整晚夢到大客機飛來飛去,遺憾的是始終沒夢到那架hp370失聯客機飛到哪里去。
為機上的乘客祝福。(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