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西郊,西山腳下,“格物院”工地的喧囂日夜不息。
秋去冬來,寒風凜冽,卻吹不熄這片土地上燃燒的熱情。
巨大的琉璃瓦頂在冬日蒼白的陽光下反射著冷冽的光澤,磚墻層層壘高,腳手架如蛛網般攀附其上,工匠們呼出的白氣在寒風中迅速消散,唯有叮當的敲擊聲和號子聲穿透嚴寒,昭示著工程的穩步推進。
而在那片已投入使用的臨時試驗場區,一場靜默的變革正在醞釀。
最大的那座工棚內,熱浪滾滾,驅散了冬日的寒意。
那座被命名為“初號機”的改良型蒸汽機,經過焚雷司工匠們日夜不休的調試與改進,此刻正發出比以往更加沉穩有力的轟鳴。
鍋爐爐火熊熊,鼓風機全速運轉,將熾熱的空氣送入爐膛。
厚重的鑄鐵飛輪在精銅曲軸的帶動下高速旋轉,發出低沉而持續的嗡鳴,帶動著連接在傳動軸末端的一個巨大的、帶有齒輪組的鑄鐵轉盤。
轉盤的另一端,通過一條粗壯的鐵鏈,連接著棚外軌道上的一架奇特的裝置。
棚外,一條長約百丈、由硬木鋪設、上嵌兩條平行熟鐵軌道的簡易試驗線,筆直地延伸向遠處的山坳。
軌道上,停著一架形似巨大鐵箱的裝置。
它有著一個巨大的、如同臥倒酒桶般的鍋爐,一個帶有飛輪和連桿的黃銅氣缸,下方是兩對巨大的鐵輪,輪緣卡在鐵軌上。
這便是焚雷司“機括坊”傾力打造的“軌道蒸汽機車”原型——代號“鐵龍一號”。
楚惜靈一身靛藍工裝,外罩厚實的棉襖,清冷的臉上沾著幾點油污,眼神卻銳利如鷹。
她站在棚內控制臺前,琉璃護目鏡下,目光緊盯著壓力表、溫度計和轉速計的指針。幾名工匠圍在蒸汽機旁,神情緊張而專注。
“壓力穩定。”一名工匠盯著壓力表,聲音嘶啞。
“溫度達標。”另一名工匠報告。
“轉速達到峰值。”第三名工匠喊道。
楚惜靈深吸一口氣,清冷的聲音穿透機器的轟鳴:“連接傳動。”
“是。”工匠猛地扳下一個沉重的銅制手柄。
“咔噠。”一聲清脆的咬合聲響起。棚內傳動軸末端的巨大轉盤,通過鐵鏈,將動力傳遞至棚外“鐵龍一號”的驅動輪軸。
“嗚。”一聲低沉而悠長的汽笛聲從“鐵龍一號”的煙囪中噴薄而出,帶著一股白茫茫的蒸汽。
“動了,動了。”棚外傳來工匠們壓抑的驚呼。
只見“鐵龍一號”巨大的鐵輪,在蒸汽的推動下,開始緩緩轉動。
輪緣與鐵軌摩擦,發出刺耳的“吱嘎”聲。車身猛地一震,隨即開始向前移動。
初始緩慢,如同巨獸初醒,步履蹣跚。
沉重的車身碾壓過軌道,發出沉悶的聲響。
白茫茫的蒸汽從煙囪中滾滾噴出,在寒冷的空氣中迅速凝結成霧。
隨著蒸汽壓力的持續輸出,鐵輪轉速逐漸加快。
車身開始加速。沉重的鋼鐵之軀,在簡陋的軌道上,拖拽著身后連接的一節滿載石料的平板車,轟然前行。
“十丈,二十丈,三十丈……”工匠們激動地數著距離。
“五十丈,六十丈,七十丈……”
“八十丈,九十丈……”
“百丈,到了。”工匠們爆發出震天的歡呼。
“鐵龍一號”穩穩地停在軌道盡頭預設的木樁前,煙囪中依舊噴吐著白色的蒸汽,如同巨獸在喘息。車身微微震顫,鐵輪在慣性下緩緩停止轉動。
成功了。雖然只是百丈距離,雖然速度緩慢,雖然噪音巨大,但這沉重鋼鐵依靠自身力量在軌道上拖拽重物前行的景象,如同驚雷般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這意味著,無需騾馬,無需人力,這鋼鐵巨獸便能拖動遠超自身數十倍的重物,在固定的軌道上奔馳。
其意義,遠非省力省時所能概括,它將徹底改變運輸的方式,乃至戰爭的形態。
與此同時,在另一座相對安靜的電磁實驗棚內,氣氛同樣緊張到了極點。
工作臺上,那套“電磁-->>電報機”原型機已被重新組裝調試。
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連接的銅線,不再是棚內短短數丈,而是沿著新架設的木桿,蜿蜒延伸,一直通向五里之外、設在山坳另一側臨時哨所內的另一臺接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