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致命的是《新修勸農書》的編纂凡例中,赫然計劃在書成之后,于各州設置“勸農使”
負責推廣書中技術,而“勸農使”的人選,竟暗示可由當地德高望重之士紳或“賢王”推薦。
朱批在此處濃墨標注:“私設職司,欲插手地方官吏銓選?其心叵測!”
甚至,書中在論述水利建設時,引用了前朝某位以“藩王”身份興修水利、頗得民心的宗室為例,大加贊揚。
朱批立刻點出:“引藩王收買民心舊事,意欲何為?!”
這些被刻意串聯并加以“解讀”的材料,將一件看似“有益民生”的好事,扭曲成了一個結黨營私、邀買人心、甚至隱含不臣之心的政治陰謀。
李世民起初只是隨意翻閱,但越看,臉色越是陰沉。
他想起李泰前幾日還在自己面前標榜編纂農書是“為社稷盡微薄心力”,再結合這些被朱筆標注得觸目驚心的信函和凡例,一股被欺騙、被愚弄的怒火,混合著對兒子不安于室、妄圖擴展勢力的深刻失望和警惕,猛地竄上心頭。
“好一個‘閉門思過’!好一個‘微薄心力’!”
李世民猛地將那份奏報摔在案上,聲音冷得像冰,“他這是在思過?還是在結黨?是在編書?還是在編織他自己的羅網?!
連‘勸農使’都想出來了,下一步是不是要開府建衙了?!”
侍立在一旁的內侍嚇得噤若寒蟬,大氣不敢出。
李世民胸口起伏,目光銳利如刀。
李泰這種行為,比單純的結交文士、妄議朝政更讓他心驚。
這是在觸碰他作為帝王最核心的權力——人事權和民心向背!而李泰,他那個“純孝”、“悔悟”的兒子,竟然在暗中進行這樣的操作!
這讓他之前所有的“悔過”表現,都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偽裝和欺瞞!
“傳旨,”李世民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怒火和決絕,“魏王李泰,閉門思過期間,不思悔改,假借編書之名,交結外官,窺測地方,其行可疑,其心當誅!
著即日起,非奉詔不得出府,府中賓客,一律驅散,不得再以任何名義與地方往來!
所有編纂《新修勸農書》之文稿、信函,悉數查封!
蘇勖…身為府屬,不能導王以正,反行此阿附之事,著革去所有職銜,逐出長安,永不敘用!”
這道旨意,如同一道九天雷霆,轟然劈落在魏王府。
李泰接到旨意時,面如死灰,整個人如同被抽走了脊梁骨,癱軟在地。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苦心經營的“文雅”形象和“民生”牌,竟會以如此慘烈的方式反噬自身,成為了坐實他“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的鐵證。
而東宮之中,得到消息的李承乾,只是輕輕吹散了茶杯中浮起的葉梗,對幕僚淡淡道:
“告訴下面的人,可以準備聯名上奏,懇請陛下為了社稷安穩,循吳王舊例,遣魏王……之國了。”
李承乾的話語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東宮勢力圈內激起層層漣漪,迅速轉化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