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瞇眼,天威浩蕩,有些不耐煩了。
李凡一個激靈!
在死亡的威脅下,他急中生智,快步走出,彎腰拱手:“回父皇,兒臣以為,國之興衰,如韶華逝去,乃是必然。”
“秦皇漢武,天縱奇才,可縱觀一生,又有誰是完美的?”
此話一出,朝堂中楊國忠,高力士等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無不是眼睛一亮,而后心中震驚!
一向懦弱無能,才疏學淺,連國子監都覺得是榆木腦袋的二十九皇子,居然能說出這么高明的話?
將秦皇漢武拿來做對比,圣上聽了能不舒服嗎?既巧妙回答了問題,又照顧了陛下的威嚴,甚至還避開了安祿山這個敏感詞語。
李隆基渾濁的雙眼閃過了一絲光色,身上的不耐煩和戾氣明顯消失不少。
“繼續說。”
李凡猛擦一把冷汗,道:“泱泱大唐,因父皇而興,歷經開元盛世,注定青史留名。”
“但而今盛唐韶華不再,日落西山。”
聽到這里,李隆基的臉色明顯不好看了,這句話他很不愛聽!
國舅楊國忠暗自搖頭,目光不屑,終究是高看李凡了,他已經預料到李凡的下場,估計這輩子是沒機會出現在太極宮了。
下一秒,李凡話鋒一轉。
“對此,兒臣甚為心痛!”
“父皇勵精圖治,打下盛唐江山如錦,但時過境遷,父皇已經老了,父皇已經做了幾代人的事!而兒臣作為父皇后人,卻沒能繼承父皇半點天威,更沒能為盛唐做出半點建設。”
“盛唐之衰,罪在兒臣!罪在百官!”
“若我們能爭氣一點,盛唐何至于此!”
震耳欲聾的聲音響徹太極宮,擲地有聲。
全場震怖!
這話,這馬屁……絕妙啊!
肯定了陛下的功績,又沒有諂媚的說假話,留給天下人痛罵的口舌,同時又將盛唐之衰的責任攬在自已身上,說是自已和百官無能,才導致這樣的局面,試問能挑的出什么毛病?
賀知章要是剛才這樣說,何至于被罷免?
不少人深深看了一眼幾乎快被遺忘的二十九皇子李凡,各懷心思。
“老夫真是看走眼了啊。”
“難道李凡殿下這么多年都是韜光養晦?”
“好個二十九弟,藏的居然這么深!”
龍椅上的李隆基不太好看的臉色總算是多云轉晴,一掃陰霾,看著李凡甚至有了幾分欣慰之色。
“凡兒,看來這兩年在國子監,你長大了,也懂事了,有為朕分憂的心了。”
“很好!”
“朕看你也早到封王的年紀了,高力士,立刻替朕擬旨,封二十九皇子李凡為豐王,食邑萬戶,另加封國子監酒祭,可參與議政。”
此一出,太極宮震動!
“嘶!”倒吸冷氣的聲音不斷。
李凡什么地位,所有人都很清楚,庶出皇子,其母妃為宮女出身,身份更是低微,從小就不受器重,快二十了都沒有封王,但今日僅憑一席妙語連珠就成功封了王,而且參與議政!
李凡也猶如做夢一般,回過神來,明顯感覺到太極宮內投來了幾道嫉妒,甚至不善的目光!
他迎上看去,那是太子李亨等人。
但此刻他還沒有心情去操心其他皇子的敵視,因為他清楚知道歷史的走向,而今公元755年九月二十一,離安史之亂爆發僅僅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如果按照歷史軌跡走,叛軍南下,生靈涂炭,數百萬人會死,女人被當玩物,男人被當牲口,乃是漢人歷史上最為痛心的內亂。
而自已作為豐王,也會被李隆基丟在長安,死于安祿山之手。
想到這里,他欲要勸誡李隆基,小心安祿山,阻止這場浩劫。
但話到嘴邊,卻憋了回去,晚年的李隆基已經昏庸至極,只聽得見好聽的話,對安祿山極其信任。
自已如果這個時候說話,只能是自討麻煩,與其如此,倒不如早做打算,曲線救國。
思來想去,他再次靈機一動。
“父皇,慢!”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