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如今情形何等不利,理應有所戒備才是。”
沈光并沒有跟徐樂翻臉或是爭辯江都的安全問題,反倒是臉上露出幾許羞愧神色,低下頭去不再語,握住直刀的手也早就松開了。過了片刻,沈光才無奈地一聲長嘆:“我早就說過,徐兄眼力過人,江都之事瞞不過你,如今看來還是我小覷了兄長。不光城中之事瞞不過你的眼,哪怕你不曾親眼得見,只憑只片語也能將城中情形看得如
此通透。可惜圣人無福,不能將徐兄收入麾下。可恨李淵無目,有徐兄這等棟梁,卻不能重用。這老天何等不公!”他說到這里聲音陡然向上一拔,饒是他早已把仆從趕散,這般高聲呼喝,也未免過于大膽,很可能惹來災禍。沈光并非冒失脾性,之所以如此,只能說明他憤怒到了極處
,是以顧不上其他,只想先罵個痛快再說。
“徐兄有所不知,城中情形可能比你講得更為兇險,昨晚便有這么一樁事……”沈光身為楊廣近侍又廣交好友,宮中之事也瞞不了他。楊廣先是親自動手斬殺忠心報訊宮娥,又安排人手殺了那四名武監以及蕭后身后的宮女,一口氣出了這許多人命,
再怎么壓制消息也少不得走漏風聲。雖然眾人在表面上裝聾作啞,暗地里有關這場殺戮的消息早已鬧得沸沸揚揚,沈光也打聽到了端倪。對于楊廣這般行事,沈光心中頗為不滿,可是礙于君臣名分,加上自己的權柄有限,想要干涉也是有心無力,只要把這份怒氣壓在心里。此時聽徐樂說起城中事,他壓不
住脾氣,將這份不滿盡數宣泄出來。這其中固然責怪朝中宵小不識大局,到了這個時侯還想著爭權奪利甚至與朝廷作對,更多的則是對楊廣的不滿。畢竟是俠少出身,沈光骨子里依舊保持著輕俠少年的本性,對于那些權謀手段并不放在眼里,亦不認可那些復雜心思。更何況楊廣這種行事,已然不是權謀所能解釋,在
沈光看來簡直就是親痛仇快是非不分。身為人臣不能辱罵君主,但是在好友面前,他還是控制不住直抒胸臆,對楊廣也有不少不敬語。徐樂的眉峰皺起,臉上神色凝重。他并沒有像沈光那般怒不可遏,而是感到事態遠比自己想象的更為嚴重。雖然那名宮女稟報之事沈光也不曾知曉,但是既然來自司馬德
勘的營房,必然和司馬有關。連夜進宮事關重大,稍微想一想就能猜到,這其中關系之事多半涉及到謀反篡逆。便是再怎么仁厚的君王,面對這種事都必須以雷霆手段予以處置,元兇首惡必然要鏟除乃至族滅。至于對脅從的處理,仁君與暴君可能存在分別,可是對于這等大逆不道的行徑予以制裁卻是所有君王都要做的事情。如今楊廣這種處理在徐樂看來,簡直愚不可及,簡直和三歲娃娃沒什么分別。仿佛自己把頭埋進被子里,對于外面的事不看
不聽,就能避免受到損傷。身為一國之君,面對可能涉及謀逆的大事居然用這種方法處置,更是殺掉了忠于自己的耳目,這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帝王并非神明,要想讓軍將兵卒聽從調遣,不能光靠身份權柄,更要有手腕以及足夠的錢糧財帛。士兵衣食仰給于君王,又畏懼君王權威,自然就會聽令行事。如今楊廣既給不了軍兵部下飽食,又維持不住帝王權威。恩威俱失的皇帝,官兵便不會怕。就算之前沒有反心的軍漢,這回只怕也要生出異志。何況如今江都又是這么個情形,怕
是用不了多久,整個城池都將面臨一場災劫。有此看法的不止徐樂一人,沈光的臉色足以證明,他的心思和徐樂相差無幾。之所以還希望徐樂投奔楊廣,固然是為其鳴不平,也是希望借助徐樂的才干勇力,化解這場
劫難,免得事情真演變到最壞的地步。不過眼見徐樂這般態度,他也知道自己所謀不成,或許正如徐樂所說,大隋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既然如此,便不該再坑害朋友,像這等好男兒還是應該馳騁沙場建立功業,為天下蒼生謀福。不能讓這樣一條好漢,困在江都這潭濁水內,是時候告別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