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治元年(1864),12月28日――
再過兩日便是大年三十。
新年的到來稍微沖淡了戰爭的陰霾。
喜慶的氛圍逐漸取代了空氣中的血腥味。
隨著外出避災的百姓們的陸續歸來,煙火氣重新降臨在這座滿目瘡痍的城町。
商鋪陸陸續續地開張。
街道上的行人越來越多。
市集里的吆喝聲一陣高過一陣。
鏡餅、屠蘇酒等過年必備的飲食被擺上貨架。
稍有財力的家庭紛紛在自家門前擺上門松、注連飾,令人直觀地感受到新年的到來。
“年味”在彌漫,一切似乎都在回到正軌。
相比起前陣子的喊殺震天、血流漂櫓的場面,當真是恍若隔世。
近日以來,唯一值得一提的大事,大概便是天皇宣告改元。
今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各式各樣的大事件接踵而來,令人喘不過氣來,以致于讓人都快忘記“池田屋之變”、“京都夏之陣”、“長州征伐”、“第二次關原合戰”、“江戶籠城戰”這一連串大事件,都發生在短短數月之內!
從夏天至冬天……前后不過半年的時間,天下局勢幾經更變。
回望前不久的夏季,屢戰屢敗的長州已是奄奄一息。
是時,天下人都覺得長州完蛋了,不再具有爭奪天下的能力與資格。
可到了冬天,長州竟聯合法誅黨,發動漂亮的反擊,將幕府逼至絕境!
他們雖未成功攻陷江戶,但他們確實是重創了幕府,逆轉了原本必死的局面,將死棋給走活了!
緊接著,征長前線的諸藩的落井下石,給幕府的“傷口”撒了一把鹽。
各方勢力打了大半年,又回到原點――天下局勢撲朔迷離,不知鹿死誰手!
如此戲劇性的事態變化,既殘酷,又隱隱透出幾分黑色幽默。
朝廷有感于今年是個多事之年,為討個好兆頭,故決定在過完新年后,放棄現有的年號“元治”,改元“慶應”。
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值得一提的大事了。
江戶的士民們都在為重建城町、歡度新年而奔走忙碌。
一切溫和,一切平靜。
……
……
日本橋,某處――
“小孩!走開!我這兒只要成年人!”
“我、我的力氣不輸成年人!求求你了!讓我跟著你干活吧!”
“我還缺三個人!再來三個人!”
“我我我!選我!瞧呀!看看我這身板!我的力氣可大了!”
“我不挑活兒!不管是篩沙子還是扛木頭,我都能干!”
“嗯?你是武士?我們這兒不要武士!”
“武、武士就不能來搬木頭嗎?”
“想來搬木頭的話,就先把你腰間的那家伙給解了!佩著把刀還怎么干活!”
“身為堂堂武士,豈能不佩刀!”
“不愿解刀的話就走開!去找別家去!”
……
此時此刻,無數工頭在日本橋招攬苦力。
因為是“五街道”的,所以來江戶打工、找營生的年輕人們,都會先在日本橋落腳。
正因如此,急缺勞力的工頭們都盯上這片比肩疊跡的土地。
他們站在顯眼的地方,朗聲宣布自己要多少人、有什么限制,然后從蜂擁而至的人群里挑出看中的人。
在招夠人手后,就直接帶著新招募的勞力直奔工地,開始干活。
慘烈的戰爭給江戶帶來深遠的傷害。
法奇聯軍的炮火摧毀了江戶四成以上的地面建筑。
到處都是斷壁殘垣。
到處都是亟待修復的建筑、道路。
到處都是等著動工的工地。
到處都是商機!
沉寂許久的土木業重新紅火起來。
江戶的各家工頭集體出動,接下一個個大單。
這“蛋糕”是如此誘人,以致于連外地的工頭們也被吸引了。
外地的工頭們相互聯合,集合了一大批人手――這些家伙的身上大多是紋龍畫鳳的――氣勢洶洶地涌向江戶,誓要分一杯羹。
凡是能干工程的人,都不會是什么善茬――這條真理,放至古今中外皆準。
不出意料,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沖突,連江戶奉行所都驚動了。
奉行所派出大量差吏,制止斗爭,并且居中斡旋,才終于把這騷亂彈壓下去。
最終結果是,外地工頭被悉數驅逐,江戶本地的工頭們得以獨吞“戰后重建”這塊營養豐富的大蛋糕。
此等結果,實不為奇。
異鄉人斗不過地頭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管怎樣,江戶的“戰后重建”總算是提上日程,并且迅速動工。
霎時,一個個工地崛地而起。
“嘩嘩啦啦”的篩沙聲、“乒乒乓乓”的磕碰聲、“叮叮咚咚”的揮錘聲……工地專有的各類聲響,此起彼伏。
眾所周知,土木工程總能促進當地的經濟。
多虧了這些工人的賣力勞作,江戶的民生得以快速恢復。
大量商家發現這寶貴的商機,爭相恐后地奔向各個工地,擺下一座座飲食攤,專門賺工人們的錢。
就連一些平常不做生意的本分人,也紛紛挑起扁擔,向工人們兜售茶水、糯米團子等簡單的飲食。
有道是“食、色,性也”,所以不僅是餐飲業,就連從事特殊行業的女子們,也盯上這些工人的錢包。
“他們今天就要發工錢了,都打起精神來。”――最近總能在夜鶯們的口中聽見這樣的話語。
注?夜鶯:在街頭攬客的廉價娼妓,大多在本所、鮫河橋、淺草堂前出沒。
這一幕幕場景,恍若“明歷重建”的重演。
在“振袖火勢”燒毀三分之二的江戶后,幕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明歷重建”。
此次重建的影響是那般深遠,可謂是影響了江戶的方方面面。
不夸張的說,其影響力直至現在都沒有消除。
在修復建筑的同時,幕府對原有的城市規劃做出大的調整,營建大量的專門用于防火的寬廣道路,即廣小路。
多虧了這一系列高明的新布局,江戶從此再也沒有發生嚴重的火災,使江戶的士民們得以遠離祝融之威。
“明歷重建”還讓江戶人擁有了更加健康、完善的飲食習慣。
為了適應繁重的土木作業,工人們自然是吃得更多、更好,這直接促進了江戶飲食業的發展。
許多如今耳熟能詳的食物、餐廳,都是在這段時期出現的。
不僅如此,江戶人的飲食習慣亦發生巨大的改變,從原先的“一日兩餐”變為如今常見的“一日三餐”。
從結果來看,“明歷重建”不僅讓江戶獲得新生,同時也讓江戶的士民們擁有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有“明歷重建”這個鮮明例子做參考,故而有許多江戶人樂觀地想著:這次的戰爭,說不定能成為江戶的又一次“新生”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