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鈞面色鐵青,他面前的電腦屏幕上正是那份德國實驗室的報告:“他們的質疑在理論層面有其合理性,但完全忽視了我們在電池安全系統上的針對性設計和遠超標準的測試。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誤導公眾。”
田文煩躁地松了松領帶:“關鍵是公眾就吃這一套,安全問題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必須回應,而且必須用最直接、最硬核的方式回應!否則,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
關翡一直沉默地看著報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良久,他抬起頭,眼中沒有絲毫慌亂,只有一種近乎冷酷的清醒和決斷。
“他們不是想看最極端的情況嗎?不是懷疑我們的‘堡壘’系統在真實空中的極限嗎?”關翡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那我們就給他們看。不僅要看,還要在全世界面前,把我們逼到絕境,再絕地翻盤。”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李鈞:“李總,停止所有常規測試。集中全部力量,準備一次公開的、地獄級的電池安全極限測試。模擬他們提出的所有最壞情況――不僅僅是單一故障,我要三重極端沖擊疊加:內部短路、外部物理撞擊,最后置于高空低壓富氧環境,用我們能量密度最高的量產電池包,不是實驗室特供版。”
李鈞倒吸一口涼氣:“這……風險太大了!成功率……”
“咱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場豪賭。”關翡打斷他,語氣斬釘截鐵,“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敢面對自己技術的最壞可能,憑什么讓用戶信任我們?贏了,我們就能把‘安全’這兩個字,用最燙金的方式刻在風馳和‘雨燕’的名字上,輸了,那就證明我們確實技不如人,活該被淘汰。”
接下來的一周,李鈞瘋狂的泡在實驗室里,雙眼布滿血絲,緊盯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流。他面前是一個經過特殊強化、布滿傳感器的測試艙,艙內正進行著“雨燕”電池包最嚴苛的“熱失控”極限測試。模擬單個電芯因內部短路急劇升溫,引發鏈式反應,試圖“點燃”整個電池包。
“隔離層啟動!相變材料吸熱峰值!”
“泄壓閥開啟,定向排放高溫氣體!”
“溫度監測點t-17異常,超出閾值3%!”
“啟動二級液冷抑制!強制降溫!”
實驗室里回蕩著系統冰冷的提示音和工程師們緊張的指令。所有人的心都懸在嗓子眼。這是他們自主研發的“堡壘”多層安全防護系統迎來的第37次極限挑戰。
幾分鐘后,數據曲線終于開始平緩,最終穩定在安全范圍之內。測試艙內煙霧散去,核心電池模塊結構完好,并未發生恐怖的爆燃,只是部分邊緣電芯損毀。
“成功了!”一位年輕工程師忍不住歡呼,但很快被李鈞抬手制止。
“還不夠。”李鈞的聲音沙啞而沉重,“這只是模擬單一故障。對手不會給我們這么理想的條件。他們一定會攻擊我們最極端、最脆弱的場景。”
他調出一份剛收到的情報摘要,來自李剛的渠道。幾家受競爭對手影響的國際媒體和“獨立”安全研究機構,正在準備一份聯合報告,核心論點正是:“‘雨燕’電池系統在連續極端工況、或受到外部物理沖擊,如鳥類撞擊、冰雹時,其熱管理冗余度不足,存在catastrophicfailure(災難性失效)的隱憂。”
報告甚至引用了一些未經證實的“內部消息”,暗示風馳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在電池安全上做了“妥協”。
“他們想把我們釘在‘為了商業利益罔顧安全’的恥辱柱上。”李鈞對匆匆趕來的關翡和田文說道,臉色陰沉,“一旦這種印象形成,之前所有的努力,價格、政策、智駕……都會瞬間崩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