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深夜,小周返回刑偵支隊,向李明匯報:“通過走訪居民和社區,已確認死者身份為張殿權,32歲,挖掘機師傅,遇害前因幫工友催債與他人發生沖突,目前鎖定可疑人員劉某及一名穿黑色外套的男子,建議立即對劉某展開調查,同時擴大對解放西路8月22號晚的監控排查,尋找與張殿權同行的男子蹤跡。”
李明聽完匯報,立刻部署后續工作:“小周,你帶隊負責抓捕劉某,核實其8月22號晚的行蹤;小王繼續追查黑色面包車,重點排查劉某是否有相關車輛或同伙;小楊、小孫對下水道周邊進行二次勘查,尋找與劉某或黑衣男子相關的痕跡。”
刑偵支隊的燈光在深夜里格外明亮,小周看著張殿權的照片,心里清楚,確認死者身份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是找到殺害張殿權的兇手,為他和他的家人討回公道。他拿起對講機,對隊員說:“明天一早,我們去劉某的住處,一定要找到他!”
8月26日上午9點,刑偵支隊會議室的空調冷風均勻地掃過每一個角落,長條會議桌上攤滿了下水道男尸案的卷宗――從現場勘查照片到尸檢報告,再到人員走訪記錄,層層疊疊的紙張間,“張殿權被害案”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李明坐在主位上,指尖輕輕敲擊著桌面,目光掃過在場的小楊、張林、小王、小周等人――經過兩天的調查,案件雖已確認死者身份,但關鍵嫌疑人仍未鎖定,這場案情分析會,正是要梳理所有線索,找到突破僵局的方向。
“人都到齊了,按照分工依次匯報。先從小楊開始,說說擴大現場勘查的新發現。”李明的聲音沉穩,打破了會議室的寂靜。
小楊立刻起身,將最新的現場勘查圖投到幕布上,畫面中用不同顏色的標記標注著新發現的痕跡:“在對解放西路下水道沿線500米范圍進行二次勘查時,我們重點排查了商鋪后巷、廢棄廠房和綠化帶,有三個補充發現。第一,在無名小巷的廢棄廠房墻角,提取到更多黑色滌綸纖維,與前期在檢查井里發現的纖維成分完全一致,且纖維上沾著少量機油殘留,經檢測與挖掘機常用的機油型號一致,推測是張殿權衣物上的纖維,被嫌疑人搬運時蹭到墻角留下的。”
他切換到下一張照片,畫面中是一枚藏在綠化帶泥土里的金屬鉚釘:“第二,在距離下水道井口30米的綠化帶深處,找到一枚黑色夾克上的金屬鉚釘,經比對與張殿權身上夾克的鉚釘型號、材質完全一致,鉚釘表面有明顯的拖拽劃痕,說明夾克曾被用力拉扯,可能是嫌疑人與張殿權搏斗時脫落的。”
“第三,在商鋪后巷的排水口處,發現半枚42碼男士運動鞋印,”小楊指著勘查圖上的標記。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