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的語氣越來越快,越來越堅定,卻是隱隱帶著發號施令般的味道:“咱們就合寫一篇文章,不罵街,不空談,就叫《棉花十問》!”
“就用這些他們無法反駁的數據,用圣人經典的道理,一條一條,把他們潑來的臟水,給他原樣潑回去!”
“讓天下人看看,到底誰在為國謀利,誰又在禍亂人心!”
一股熱血沖上頭顱,王二和李文也被這情緒感染,重重地點了點頭。
幾個年輕人,就在這搖搖欲墜的土屋里,憑借著胸中一股不平之氣和見習時磨練出的那點實務本領,再次埋下頭去。
王二嘴里念念有詞地打著算盤,李文翻動著書卷尋找論據,張遠則奮筆疾書,將零散的數據和觀點匯聚成有力的文字。
窗外,是世家門閥操控的、洶涌而來的輿論暗流。
窗內,是寒門學子以筆為刀、以數據為盾的微弱抗爭。
不知過了多久,文章終于寫成了。
字字懇切條理清晰,而且還數據扎實!
然而,看著這篇傾注了心血與激情的文章,三個年輕人卻又陷入了沉默,激動過后,冰冷的現實浮上水面。
他們人微輕,這篇文章該如何讓更多人看到?
難道真像王二起初說的,去各坊門口張貼?
只怕頃刻間就會被撕毀被覆蓋,甚至可能被巡街武侯以擅貼謗文的罪名抓走,反而授人以柄。
土屋內,剛剛燃起的斗志之火,仿佛被一盆冷水澆下。
只剩下無力掙扎的青煙。
那股沉重的無力感,如同窗外深秋的夜色,冰冷地滲透進來,彌漫在小小的空間里。
最后,眾人商議過后,卻只能找人將著眾人合力而作的《棉花十問》呈送到了東宮太子殿下架前......
還真別說,李承乾收到這《棉花十問》的時候,正因這改頭換面后明顯更加陰毒的謠之事,要去天上人間與趙兄商議如何解決呢。
于是,便干脆拿著這篇文章,去了平康坊......
天上人間三樓的雅間,仿佛永遠是長安城喧囂中的一片靜謐孤島。
窗外市井的嘈雜被厚重的簾幕與精妙的建筑結構濾去大半,只余下隱約的背景音,反而更襯出室內的寧靜。
熏爐里吐出裊裊青煙,帶著一絲冷冽的檀香,與窗外深秋的寒意抗衡。
李承乾坐在趙牧對面,眉宇間鎖著一股難以化開的郁結。
他甚至無心去聽樓下云袖那若有若無、如同天籟的琵琶試音,只是將一份寫得密密麻麻、字跡因激動而略顯潦草的麻紙推到了趙牧面前。
“趙兄,你瞧瞧這個。”太子的聲音帶著疲憊,更帶著幾分不甘的憤懣,“是那張遠還有王二他們幾個寒門學子,熬了好幾個通宵寫出來的。一字一句,皆有所本,數據詳實,論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