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博大精深,然時移世易,竊以為可稍作增刪損益,使其更契當世之需,亦不失圣賢立教本心。”
孔穎達眼眸深處微瀾。
他摩挲著溫潤瓷壁,片刻后開口:“增刪損益...立意高遠。”
”只是...”話鋒輕轉,他緩緩說道,”譬如這樂之一道,殿下新解為樂非僅悅耳怡情,更在正人心,明禮序,定尊卑,導眾志。”
“其律動當如法令之行,無聲而威,無遠弗屆。”
他復述得一字不差,目光穩穩落在李承乾臉上。
”此等精義,倒令老朽想起商君徙木立信,韓非法度之威了。”
廳內霎時寂靜。
檀香細煙筆直。
窗外鳥鳴更顯突兀。
孔穎達的聲音平靜,卻字字千鈞:“殿下此解,精妙。”
”只是內核之剛健務實,鋒芒隱現,與儒家素來推崇的樂以和同,發于情,止乎禮之溫潤中和,似乎...略見參差?”
儒衫下的法骨,被一眼洞穿。
李承乾放下茶盞,一聲輕響。
”承乾不敢欺瞞。”太子并沒有回避,神色坦然并帶著銳意與真誠道,”儒門學問,澤被萬民,教化之功不朽。”
”然治大國若烹小鮮,需文火慢燉,亦需猛火快攻。”
”法家之術,取其法度森嚴,令行禁止之效,補儒學敦厚有余而迅疾不足之缺。”
”承乾以為,二者并非水火,恰如水火相濟。”
”儒為體,法為用,儒為本,法為末。”
“儒立其綱常,法定其規矩。”
”如此,方能綱舉目張,秩序井然。”
”祭酒以為,此路...可行否?”
”儒皮法骨”......核心命題拋出。
孔穎達靜聽,面上無波。
膝上手指,食指指尖極輕地叩擊袍服。
李承乾清晰看到,那古井深潭眼底,風暴無聲翻涌。
千年孔府,圣人苗裔,根基在學問純粹,甚至自漢末之后,便從不參與朝野權力之爭,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地位。
而李承乾拋出的,卻是關乎儒家未來存續的巨變......儒衣法骨。
這衣冠,依舊是儒家的,甚至更光鮮,更近權力。
支持太子,前所未有地靠近漩渦。
拒絕?
孔穎達目光似穿透典籍。
儒家衣冠若束之高閣,遠離浪潮,才是消亡。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