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于蔡邕說的那些話,郭嘉提出來的問題更加務實。
大漢一十三州,每個州多的有十幾個郡,少的也有七八個,每個郡內又有數個到十幾個縣城不等,這么算下來,大漢境內的縣城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就算每個縣只選拔出來一百名士子參加州試,那也有十幾萬人的規模!
十幾萬人參加州試,就算是十進一,也有一萬多人參加科舉。
這規模已經很大了,如果不提前商量好,等到一萬多士子,甚至更多人涌入京城,可能會抓瞎。
還有就是學校之外的士子能否參加縣試和州試的問題,也必須要提前說好,不能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面對郭嘉的提問,陸川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奉孝,你覺得我們舉行科舉所要選拔的就只是內政人才嗎?或者說,我們縣試、州試還有科舉的考試內容,就只能限定在之前那些經書之中嗎?”
“這……我倒是有點不明白了,難道科舉、州試還有縣試,考的不就是經書嗎?難道還能考別的?”
陸川搖頭,“奉孝啊,你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如果我只是選拔內政人才,又何必弄出來這么大的陣仗?大漢一共就十三州,一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城,是不是只要我安排十三個刺史、一百多個郡守和一千多個縣令就可以了?
是不是只要以刺史、郡守和縣令為中心,設立一些官職,總得算下來可能只要幾千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了?
事情可沒有這么簡單啊,難道你忘了最開始我說了什么?
我不喜歡現在的官制,所以我要單獨設立軍部、政部、經濟部、科研部和文化部,那么不同部門所需要的人才難道就是一樣的嗎?
不是有句話叫術業有專攻嗎?
擅長內政的人去政部,擅長領兵打仗的人去軍部,擅長商業的人去經濟部,喜歡搞科研的去科研部,喜歡教育和文化的就去文化部,這樣不好嗎?
所以我們舉行的科舉,為什么一定要以內政能力為選拔標準呢?”
陸川的話音剛落,諸葛亮的眼睛就亮了起來。
“陸王,我明白了,你這是要針對不同部門選拔不同的人才,因為很難有人做到全面精通,如果單純以內政能力進行考察,選拔出來的人才反而進了科研部或者經濟部,那他們的能力就無法發揮出來,反而耽誤了正事。”
“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選拔人才是要帶著明確地目的性才可以。就比如孔明你的科研部需要人手,那你可以親自主持科舉、州試甚至縣試的選拔,親自出題,這樣就可以有目的性地找到你需要的人才。
所以我們在科舉的考試內容上,也要做到多元化,不能局限于經書,而是要將目光放在更加實際的方向上,就比如如何解決百姓之間的矛盾,如何領兵打仗,如何發展經濟,如何做科學研究等等,千萬不要讓之前的經驗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啊。”
“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郭嘉連連點頭,內心對陸川的欽佩達到了極點,他做夢都沒想到陸川不單單要搞科舉,還要搞出來這么多科目,要在不同的領域選拔人才。
相比于大漢朝的舉薦制度,陸川提出來的科舉制度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只要科舉制度能夠推行開來,必然能夠選拔出來大量人才,在不同的領域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蔡邕也想到了這些,心里生出了對陸川的夸贊。
也只有陸川才能想到這么厲害的方式來選拔人才了。
諸葛亮和糜竺也是大為震撼,他們原本以為科舉跟他們沒有什么關系,卻沒想到陸川直接把他們也拉了進來,從這就能看出來,將來他們的身份地位絕對不會比郭嘉還有趙云低,甚至有可能做到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