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八歲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撫養成人。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奮學習,曾拜同里張震為師,自此有擅長作詩文之名。
咸平五年,王曾中殿試第一名,他此前在解試、省試中亦為第一,因而成為“連中三元”之人。當時著名文學家楊億見到王曾所作之賦后,贊嘆說:“這是輔佐帝王的人才。”
后王曾被授予將作監丞,向叔父王宗元報喜。他信中寫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積德,大人不必過喜。”
在大宋朝,大人是專門稱呼父親的。因王曾由其叔父養大,故稱自己叔父為大人。
如果官員之間互相稱呼大人,會成為他人笑柄。官員之間,一般都是呼其官職。
王曾位列當朝宰相,才華名震天下,他聽孫星云說的這些話,登覺此子不凡,不由得贊許起來。
只見王曾大袖一揮,站出來對趙禎施了一禮“陛下,火器監事所極是。我朝數十年無戰事,將士早已懈怠。上次老臣聽說,軍器監的戈矛都已生銹,而反觀契丹與西夏,他們卻日日磨刀霍霍,不敢有一日懈怠。我大宋將士萬萬千,為何屢屢懼與蠻夷,皆因三軍將士憊懶之故。眼下雖有火藥之神器,然軍心士氣才是決勝法寶。”
王曾雖為宰相,卻無爭名之心。他和李迪一樣,在政事堂處處受呂夷簡排擠。
然畢竟王曾名滿天下,呂夷簡也不敢過分放肆,反正此人已垂垂老矣,對自己威脅并不太大。
王曾是非常欣賞敗家子,他站出來這么一說,登時引起群臣贊同。
范仲淹,他最是心情激動。因為孫星云說出了他一直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大宋連年被契丹與西夏欺凌,若是再提出裁軍必然引起群臣反對。
然而不裁軍則無法富國,冗兵冗官冗費,使得百姓苦不堪。如今研制出了火藥,正好可以趁此機會上書三冗問題。
范仲淹心內洶涌澎湃,感覺他多年來的抱負與志愿即將得到伸展。
就連站出來的時候,范仲淹衣袖都忍不住微微顫抖“陛下,臣斗膽諫。如今朝廷軍費官祿開支巨大,若是裁軍減員與民生息,則國富而民強。臣每日讀前朝史書,仰前朝貞觀治世,開元盛世。四海都以我華夏為上國,九州盛世皆以我中原為表率。蠻夷不敢窺伺,萬國皆來朝拜,那是何等壯觀,何等榮耀!”
范仲淹慷慨激昂,群臣也跟著澎湃了一把。就連趙禎,心中也是熱血上涌。
是啊,萬國來朝那是何等威風何等榮耀。大宋若是真有那么一天,則朕必然流芳千古。
然裁軍裁官必然,觸動許多人利益。孫星云和范仲淹不知道,他們為大宋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然而你占了別人的路,必然有人就會無路可走,他們就會伺機而動。
呂夷簡簡介反對“陛下,臣以為不可。單純因為研制出火藥就裁官裁軍,這可是動國本的啊!”
鄭國公夏竦跟著跳出來反對“臣以為呂相公所極是,軍備乃國之屏障。百官乃政效之體系。僅僅憑造出這點火藥就裁軍,各部官員更是不可或缺,盲目裁官撤兵恐引動亂。”
趙宗彥更是幸災樂禍“呂相公說的對,國本不可動搖。陛下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火藥就盲目裁軍撤官,這可是亂國之兆。”
這些保守實力就怕觸動他們的利益,還有一些老臣紛紛站出來反對。
而支持者大多數都是一些新進官員,比如韓琦、富弼等人。
熱血之后,趙禎大概也覺得此事太過倉促“此間不是朝議,朕只是想聽聽各位意見。至于裁員與否,并不急在一時。好了,大伙兒去看看玻璃廠,朕還正好奇這玻璃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
皇帝不想在這里鬧得雙方劍拔弩張,這種政見的不合,在朝堂上解決。而不是,他們專門來的這趟西山。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