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伍長,他能接觸到更多上層的訊息,知道兵團內部的培訓是分層級的,對他們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伍長,吃的我倒不怎么愁。”一個士兵說道,“就村邊那條小溪,隨便撒幾網下去,撈個幾千上萬斤肥魚不成問題。把魚用煙熏了,夠咱們啃到來年開春。”
“倒是取暖的柴火,必須得提前備足,不然真到了那滴水成冰的時候,躲屋里也得凍成冰坨子。”
“聽人說,長安城里,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頭百姓,冬天都用蜂窩煤爐子取暖,也不知道咱們這兒啥時候能用上。”
“快了!”有人立刻接話,“秦都督不是說了嘛,咱們兵團除了種地,還要建水泥作坊、蜂窩煤作坊、農具作坊,還要組建商隊往外賣東西。”
“我估摸著,最晚明年,咱們就能家家戶戶用上那玩意兒了。”
“遠水解不了近渴啊。我也信明年能用上,可今年冬天咋辦?再說了,遼東比長安可北多了,那冬天冷得邪乎,光靠一個蜂窩煤爐子,恐怕也頂不住。”
眾人你一我一語地熱議著,唯一的遺憾是少了些助興的酒水,否則這氣氛定會更加熱烈。
當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用不了一個月,遼東城里各式各樣的美酒就會琳瑯滿目。
道理還是那個道理:有市場,有需求,有利潤,自然就有人削尖了腦袋來滿足你。
夕陽的余暉漸漸隱沒在遠方的白樺林后,生產建設兵團的駐地里,處處炊煙裊裊,人聲鼎沸。
這里的每一個人,既是兵,也是一個小型農場的主人。
他們對未來滿懷憧憬,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遼東的未來就將因他們而徹底改變。
從一個個小農場開始,到中型農場,再到大型農場,這片廣袤土地的振興,正從他們手中,拉開序幕。
三天后,李世民的大軍即將凱旋。
此次東征,與楊廣當年的屢戰屢敗相比,可謂是云泥之別,順利得超乎想象。
盡管李想對遼東的局勢頗有信心,不認為會再生變故,但在返回長安之前,他還是換上便服,陪同李世民一同前往遼東生產建設兵團的駐地視察。
“秦安然此人,行事果決,短短數日,竟已將兵團將士的居所安排妥當。”
四輪馬車在崎嶇的土路上緩緩前行,遠處,一簇簇新建的木屋錯落有致,已然構成了村落的雛形。
一個伍的十名士兵,加上每家配給的奴仆與妻女,恰好形成了一個小型村莊的規模。
“遼東入冬極早,若不抓緊時間,便會耽誤開荒,進而影響來年的春耕。”李想解釋道,“兵團初建,萬事開頭難,總不能一開始就陷入被動。”
與對段移石、秦善道的簡單囑咐不同,李想對遼東生產建設兵團的規劃可謂是面面俱到,幾乎將所有注意事項都詳細告知了秦安然。
若是這樣,秦安然還行動遲緩,那便實在說不過去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