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實在是太辛勞了,不僅要處理朝堂政事,還要平衡后宮,還在百忙之中抽空來探視,當真是一刻不得閑。”
昭嵐隨口的一句感慨,輕易就戳中了趙啟越的心扉,
“世人只道龍椅好,誰又知道那把龍椅坐起來有多艱辛?他們只看到皇帝下圣旨,殺伐決斷,卻不知一道圣旨牽扯到多方利益。擬圣旨之前,朕需要考慮臣民朝局之間的矛盾,如何在矛盾之中尋找平衡的那個點,是最頭疼之事。”
昭嵐不由皺起了小山眉,“單是聽著便覺頭疼,還好我只是個公主,遠離皇位,也就無需爭搶。”道罷她又覺自個兒想得太簡單,
“也不對啊!公主雖與皇位無緣,卻得聯姻,嫁的是如意郎,還是負心漢,但看運氣。唉!說到底,民間百姓和宗室子女各有各的難處,眾生皆苦啊!”
“蕓蕓眾生,并非身份尊貴,便高人一等,站得高,只意味著肩上的責任更重。譬如世人認為御膳房中珍饈佳肴,應有盡有,可朕面對那桌美食時,卻無心品嘗,不是朕不識好歹,而是在為奏折中所報的洪澇之災,百姓流離失所而發愁,琢磨著該如何興修水利,方能避禍免災。
人所在的位置不同,需要考慮之事便有差異。百姓要為溫飽生計發愁,宗室子女則是籠中鳥,戲中傀。世人的身份出生即定,沒得選擇,但看你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度日,可以嘗試與命運抗爭,也可擺爛隨波逐流,至于結果,但看造化。”
昭嵐怔怔的聽著他的這番話,對他又有了新的認知。趙啟越待人一向冷漠,他將自己擺在高位,卻不認為自己身份尊貴,而是認為他的擔子更重?
多少上位者都自詡不凡,藐視眾生,他卻能理智的看待君民之間的關系,著實罕見,
“皇上的認知與尋常君王不同,許多帝王面上說著為國為民,實則他們在乎的只是宗室士族的利益,百姓于他們而只是上位的階梯而已,可您在意的不是自己皇室的身份,而是肩負的責任,實在是難能可貴!”
一提及家國之事,趙啟越墨瞳炯炯,格外有神采,“多少史書中記載的那些個朝代更替的因由便是血淚之訓,以百姓為重,興邦利民的皇帝,社稷方得長久穩固,但凡貪圖享樂者,不多時便亡了國。
身在帝王家,該考慮的不是身上的枷鎖有多重,而是上蒼既然給了朕登上龍椅的機會,那么朕就該立一番豐功偉績,造福黎民,延續社稷,使得啟國長治久安,朕要讓父皇知道,朕不負那把龍椅!”
不知是不是昭嵐的錯覺,趙啟越提及他父皇之時的神情似乎格外的復雜,不止是兒子對父親的敬仰和尊重,好似還摻雜了其他的東西。也許先帝曾對少時的他太過嚴厲,給他留下了陰影?
具體的細節,昭嵐并不清楚,也不好多問,她和趙啟越之間似乎還沒達到能談心傷的地步,那些個不美好的回憶,還是暫時不揭為好,
“大啟百姓有您這樣的君王,實乃大啟之福!”
昭嵐這夸贊并非敷衍,而是發自內心的贊賞,趙啟越輕撫著她那卷曲柔軟的發絲,“那么你呢?可還后悔聯姻和親,所嫁非人?”
盡管聽得出他的意思,但昭嵐并未正面回答,“皇上不是說了嗎?這是皇室子女肩負的責任,不該推諉。因為比起命苦的百姓而,我們所擁有所享受的已經足夠多了,實不該再怨天尤人。”
理雖如此,但這并非趙啟越想要的答案,“朕對你而,僅僅只是和親的責任?”
昭嵐抬眸,迎上他那探究的眼神,心下了悟,他之所以這么問,應該不是在乎她的感受,只是出于男人對女人的征服欲吧?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