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登聞鼓響的這一刻,所有人才恍然明白。
這些時日以來,那個備受憐憫、飽受矚目,卻也屢遭非議的裴桑枝,心中究竟作何打算。
好奇她選擇與做法的人不在少數。
也正因如此,對于她這些日子始終默不作聲、隱忍不發的姿態,上京城的議論與揣測,從未停息。
然而,登聞鼓的鳴響并未平息爭議,反而讓它們愈發洶涌。
有人欽佩她未雨綢繆的隱忍,贊嘆她撥云見日的魄力;亦有人斥其行事決絕、六親不認,實乃鐵石心腸。與此同時,有人說,已故的蕭氏與裴驚鶴能有她這般至親,是修來的福分;卻也有人說,她為素未謀面之人拉生父下水,實屬不智、不孝之舉。
然而,任憑外界眾說紛紜,蓋不住那登聞鼓聲。
裴桑枝手中的鼓槌一下重過一下,聲聲擊穿喧囂,心頭的信念隨之愈發堅定,而心緒卻在轟鳴中沉淀下來,歸于一片前所未有的澄明平靜。
終于……
永寧侯府那層光鮮的遮羞布被徹底撕下,將其下的藏污納垢之實,毫無保留地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
這一盆早已腐臭生蛆的膿血,終是被她親手端到了世人面前。
“裴女官,陛下召見。”
只見李順全趨步上前,步履急得幾乎要跑起來,拂塵在臂彎間不住晃動。
他趕到裴桑枝身旁,氣息微亂,俯身低聲傳達了口諭。
裴桑枝聞聲,將鼓槌輕輕放至一旁,旋即依著官場規矩,向李順全拱手一揖,禮數周全道:“有勞李總管親自前來。”
隨著其干爹、前任大總管李德安向陛下請旨出宮榮養,李順全便正式接掌了司禮監,成為新任御前大總管。宮中上下對其稱呼,也自然從昔日的“小李公公”變成了恭敬的“李總管”。
李順全忠心之余,向來是個典型的愛屋及烏的性子,昔日對裴桑枝便多有善意和照拂,如今即便成了御前大總管,也不會擺傲慢的譜。
“裴女官客氣了,這邊請,隨咱家來……”
“當心腳下。”
引路時,李順全稍緩一步,低聲提點道:“今日也是巧了,陛下在華宜殿召見了多位老臣重臣議事,他們的話,在陛下面前分量頗重。稍后無論裴五姑娘所告為何,陳情時務必簡意賅,字字珠璣,既要曉之以理,也需動之以情,切忌拖沓冗長,以免失了先機。”
須知這些重臣,權勢之外,更有龐大的門生故吏盤踞朝野,裴桑枝狀告之事,恐將牽一發而動全身。
更何況,對于那些已臨近告老、只求安穩致仕的,多半會選擇明哲保身,未必肯蹚這渾水。
故此,裴桑枝非有萬全之后手不可,否則這番陳情,必將石沉大海。
裴桑枝:“多謝李總管提點。”
……
華宜殿。
裴桑枝步履剛邁過門檻,便覺周身一緊,殿中所有人的視線,已在頃刻間聚焦于她一人之身。
裴桑枝眉眼微垂,任由各方目光打量。
殿中這些老臣,皆曾親歷榮后掌政之年。其中最年長者,更是目睹過當年榮后還是落魄孤女,如何赤足行過炭火路,裙擺的余燼如同鳳凰初生的翎羽,在眾目睽睽下鑄就了新的權柄。
仿佛那一日,炭火路未熄滅的火苗,焚燒的不僅榮后的裙擺,更是在焚盡貞龍帝的舊統治,也是榮后自灰燼中登上權力神壇的起始之路。
同是擊鼓鳴冤的女子,同是為至親血恨,同是在上京城里搏出了錚錚名聲。
何其相似,恍如宿命輪回,青史遙相映照。
榮后走到了君臨天下,上皇帝冊文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