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郎:“非走不可嗎?”
慶平侯夫人:“非走不可!”
楊二郎低聲囁嚅道:“母親,哪怕查證漱玉所生之子非兒骨血,也求母親慈悲為懷,饒那孩兒性命。”
“還有漱玉……”
“若她肯洗心革面,迷途知返,還望母親垂憐,許她一方棲身之所。”
“即便今生做夫妻的緣分太淺,我與她終究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
“就當兒子求您了。”
慶平侯夫人恨其不爭,厲聲低斥:“窩囊!”
“漱玉都做出這等去父留子的喪盡天良之事,逼得你不得不背井離鄉。如今你還如此沒出息,心心念念替她們母子著想!”
楊二郎神色黯然,鼓起勇氣說出了那些漱玉從不敢宣之于口的委屈和搓磨:“漱玉在侯府長大,表面看似光鮮亮麗,看似衣食住行與我無異,實則……”
“實則,她在那些暗地里的委屈,兒子都看在眼里。”
“那些年,母親不僅處處拿我與大哥比較,更以更執拗的態度將漱玉與上京城的各大閨秀們相較。您既要漱玉精通琴棋書畫,又苛求她在人前舉止得體;既要她在交際場中長袖善舞,又要求她在我面前永遠溫柔賢淑......”
“我至今記得,刺骨臘月里,漱玉的手紅腫如饅頭,在四面漏風的涼亭里咬著牙練琴。不過是因為母親輕信了那些無稽之談,說什么琴藝大家都要經歷這等“苦修”方能成器。”
“一根根纖細如絲的琴弦,被漱玉的血染紅。”
“她默書時,稍有錯漏一字,你便命她跪在小書房里,將整篇文章反復謄抄,一抄就是一夜。”
“平日里,您但凡見她腰身略見豐腴,您便立時斷了她的膳食,讓她一連數日只能靠著清水和菜葉果腹......”
“您每每在祖母和父親處受了氣,郁結于心,待到怒火攻心之時,便全然口無遮攔,將那些尖酸刻薄的話語盡數傾瀉在漱玉身上。”
“類似于這樣的事,數不勝數。”
“就連……”
“就連在得知我身患隱疾、恐難有子嗣之后,最先端起那些苦澀難咽的補藥一飲而盡的,依然是漱玉。”
“母親,不能因為您讓漱玉在侯府錦衣玉食地長大,就心安理得地忽視她這些年的委屈與苦楚。若真讓她選擇,她未必情愿自幼離了家,在這侯府里寄人籬下......”
“若她愿意回頭,求母親留她性命。”
慶平侯夫人眸光微閃,指尖不自覺地攥緊了手下的錦袍,聲音里透著幾分底氣不足:“我……我那也是為了她好...…”
“況且,在你知道她寒冬臘月在涼亭里中苦練琴藝后,吵著嚷著非要她教你不可。而后,她也就再也沒受過刺骨寒風之苦了。”
“還有,別以為我不知道,每次我停了她的膳食,你總會偷偷塞給她各式點心零嘴……”
“倘若她因我平日的嚴苛而心生怨懟,那也該沖著我來,而不是假借湯藥之名對你下毒,害你性命。”
“你說,她未必情愿自幼離了家,來侯府寄人籬下,你說這話時,是不是忘了她的母親在生她當夜便因大出血撒手人寰,次年你外祖母就急不可待地為舅舅張羅續弦。”
“繼室過門才一年,便誕下一雙龍鳳胎,從此成了全家的心頭肉,除了她母親留下的舊仆,根本無人在意她。這種境況下,漱玉留在那個家,難道就能過得好嗎?”
“民間流傳的那句有了后娘就會有后爹的俗語,絕非無稽之談。”
“見她孤苦無依,我心中不忍,又念及她母親在世時的品行為人,這才決定將她帶回侯府撫養。”
“或許,我待她的確苛責有余,疼愛不足,但這份養育之恩卻是實實在在。她對你下毒,就是恩將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