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軍兩翼炮火不間斷的連續打擊下,幕府軍左右兩軍前鋒付出了巨大傷亡,并最終在第六輪彈丸落下時相繼潰散,而此時中路鐵炮隊已經行進到距明軍中軍一里處。
觀察到情況的李定國立刻下令,炮火延伸覆蓋,繼續對奉命上前接應的幕府軍后隊進行轟擊,長槍手向前,對敗陣之敵進行追擊;騎兵上馬熱身,接令后隨時準備發起突擊;左右兩翼火銃方陣向中軍靠攏,組成新的火銃大陣,至于中路如何迎敵之事,則交由參將劉振遠指揮。
接到軍令后,明軍兩翼已經派不上用場的兩千名銃手迅速轉向,朝相隔百余步的中軍靠攏過來,并在幕府軍中軍進入到米涅銃射擊范圍內時到達指定位置,經過快速整隊后,明軍中路變成了由八個五百人方陣組成的大型方陣,每排為一百人。
“思思目!”
“ぐずぐずせずに私について來なさい!”
“濤次該該!”
幕府軍中路行在前排的幾名指揮官急赤白臉地大聲吼叫著,催促武士們加速向前。
明軍那些該死的火炮威力實在太大,好在他們并沒有用火炮對鐵炮隊進行轟擊。
“或許是明人沒有琢磨過來吧!”
“必須趕在他們考慮過來之前就用鐵炮將他們的銃陣擊破,然后再想辦法奪取這些大炮!”
這就是幕府鐵炮隊所有高級將領此時腦海里的想法,對于日本鐵炮的威力,他們有著百分百的自信。
當年在平壤城中,日本武士在城墻上鑿出無數個射孔,用鐵炮對正在發動強攻的明軍給與了重大殺傷,就連明軍主將李如松也被鐵炮炮子擊中頭部,要不是因為鐵炮炮口太小、銃子穿透力不強,再加上李如松佩戴的頭盔質地太硬,那這位名將就會折在朝鮮了。
指揮官們瘋狂的吶喊聲,也帶動起了鐵炮隊武士們的士氣,三千名鐵炮手振作精神加快了步伐。
在距離不動如山的明軍銃陣一里左右時,鐵炮隊聽令止住腳步,在快速整隊后點燃鐵炮上的火繩,之后組成六個方陣,邁著堅定而整齊的步伐繼續前行,前排指揮官邊走邊估算著兩軍之間的距離,準備在距明軍七十步時停步射擊。
這就是鐵炮隊最值得驕傲之處,因為在這個超遠距離上,鐵炮就可以對著輕甲的目標進行殺傷,而對面明軍很明顯都是只著了棉甲。
幕府軍曾在聯軍手里的火銃下吃過不少虧,那是因為明國援助的火銃口徑和銃子大,并且不用火繩引燃,所以射速快,威力強,只要在有效距離內被擊中,不死也是重傷。
后來幕府軍用繳獲的火銃與鐵炮進行對比時發現,雖然明國火銃銃子殺傷力更強,但射距上與鐵炮差不許多,只要對陣時發揮武士道勇悍的精神之力,那最后誰能獲勝拼的就是意志力了。
就在鐵炮隊步步緊逼時,火炮的巨吼聲也停了下來,明軍炮手正在給打了八輪的火炮降溫,然后等待下一步的指令,而對面的頌平一郎已經下令第二陣三千名鐵炮手快速跟進,打算利用不間斷的火力打擊把明軍一舉擊潰。
負責指揮銃手大陣的劉振遠瞇眼觀瞧著越來越近的幕府軍鐵炮隊,根據對方軍卒行進的速率判斷著距離,直到幕府軍六個方陣第一排已經進入明軍米涅銃有效射程之內,劉振遠依舊沒有下達射擊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