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行的兩軍速度并不一致,明軍人數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久歷戰場的老兵,平時操訓時也極為嚴格,所以行進時陣型保持的也更加嚴整,速度也比幕府軍要快了不少。
反觀對面的幕府軍,由于平時缺乏操演的緣故,在行進之初便陷入混亂狀態,各路走在隊列前方的首領不得不停下腳步,轉過身來連罵帶喊的下令整理隊形,在一片亂糟糟的叫嚷呼喊聲中,幕府軍各部大部分處于停滯狀態。
而軍紀嚴明的明軍卻是邁著整齊的步伐繼續前行,兩翼的野戰炮更是在行進一里多地之后停了下來,各門炮的炮手和裝填手從馬車上拿來工兵鏟,開始奮力挖動土方,修筑炮臺。
等到幕府軍整隊完畢再次開始前進時,明軍前鋒已經離開駐扎地兩里左右,隨著一聲短促尖利地喇叭聲,明軍兩翼紛紛前鋒站定,排好隊形后放松身體,等候著幕府軍到來。
幕府軍兩翼前鋒各有五千人,中路則是有八千人組成,所用兵刃基本是一丈多長的長槍和茅為主,中軍前面是三千人的鐵炮隊,弓箭手數量極少,大約不足一千之數,相對于四萬人的大軍來講。
整個幕府軍陣容中并沒有盾牌手和刀盾手的身影,這與武士道精神提倡進攻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對于武士們來講,對陣時采取防守戰術,那是對武士的褻瀆和侮辱。
而在發覺對面敵軍武器配備如此之落后,明軍將官士卒也是既鄙夷又可笑,不少參加過當年攻滅滿清戰役的中下級將官更覺荒唐至極。
他們實在沒想到,對面正在步步逼近的敵人,所用的武器居然連十幾年前的清軍都不如。
當年的清軍在領教過明軍火器的威力后,至少還知道前排用盾車遮擋,側翼有騎兵雖是準備突擊呢,而幕府軍中軍居然就這樣大模大樣的走上前來,擺出一副雙方對射的姿態,這簡直就是前來送死啊。
其實包括李定國等主將在內的明軍并不知道,日本雖然經歷過幾百年的戰國時代,但像今天這種數萬人參與的大型野戰、會戰卻是很少發生過的,比起戰爭經驗豐富的大明來說,日本人對于會戰的經驗和常識實在是少得可憐。
這場從雙方的戰略思想、戰術布置、士卒作戰經驗、武器配置等諸多方面對比太過懸殊的戰役,結局從還沒開始時便早就注定了。
沒等幕府軍行進到明軍米涅銃射擊范圍之內,兩翼數十座半人高的炮臺便已修筑完畢,四十門重約六七百斤的六斤炮被炮手從炮臺后面斜坡推了上去。
隨著炮營千總認旗高舉,一聲聲短促有力地確認聲響過,所有野戰炮都已經進入了發射程序,認旗再次揮動后落下,炮手根據程序大體目測確定好射角后,裝填手將一枚枚六斤重的彈丸填入炮膛,一聲聲確認完畢的吼聲再次響起,幕府軍的噩夢也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