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票的初級貨幣屬性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主要得益于四海商行龐大的市場占有率。
四海商行名下的產業已經涵蓋了目前市場上的所有方面,與之交易的工商業戶更是數不勝數,由于大宗商品交易時,巨額銀兩及不方便攜帶,本身也不安全,所以四海票號趁勢退出的銀票,在經過許多商戶幾次驗證后,已經在大明境內被眾多商戶所認可。
因為四海商行的背景已經人盡皆知,所以銀票的信譽就有了最高層次的保障,基于此一點,未來兩到三年內,銀票全面占據大明境內市場上大額交易份額毫無問題,剩下的就是采取適當的策略,讓周邊國家地區也能接受這種紙幣的價值和使用,并形成習慣。
至于能否向全世界推行,那就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決定了,首要的一點就是,大明必須具備強悍的武力,官軍要有足以碾壓天下任何軍隊的實力,再輔以其他手段,才能在長時間后讓歐洲各國接受這種新貨幣。
銀幣的出現其實對平民和農戶的傷害微乎其微,普通家庭日常所用基本是以銅錢為主,只有少數家境殷實的儲備有一些銀兩,銀幣最主要的受害者就是那些豪門大戶,但別說他們不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就算知道了真相,可在大勢面前,他們也無力反抗。
這種種劫富的手段,最后都會被朱由檢用作濟貧。
等到市面上流通的銀兩日趨減少后,朝廷就會行文天下,強制使用銀幣結算,逼迫大戶們用儲存的銀錠兌換銀幣。
其實掠奪財富并不是朱由檢的最終目的,有些理由可能看起來冠冕堂皇,很虛假的樣子,比如民富國強之類的,但實際上也許就是提出這些目標之人的初心。
將社會財富以合理合法的手段集中起來,然后以其他形式再次分配,并且再分配的原則是向弱勢群體進行大力傾斜,這才是廟堂之上者手中權利的真正意義。
在朱由檢的心目中,一個文明社會的特征之一,不是對強權的崇尚和敬畏,而是對弱者的關愛和寬容,是人性的光輝成為整個社會中自然的普遍存在,是道德高尚者的樂園、卑鄙齷齪者的墳墓。
而文明社會的構建,是需要豐厚的物質基礎的,現在他要做的是,盡可能為大明積累更多的財富,搭建各種優秀制度的基礎,以便后來者施政時更有余力去發揚光大。
養濟院制度便是朱由檢的計劃之一,也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具體形式。
自崇禎十年重建養濟院的旨意下達后,隨著各地官府財政情況的日益變好,所有縣的養濟院都陸續恢復并投入使用,據各地錦衣衛反饋的信息來看,至少在府州縣城中,已經見不到乞丐的身影。
這幾年隨著戶部下撥專項銀錢的增多,雖說各地并沒有做到應收盡收,但養濟院中鰥寡孤獨廢疾者人數卻是直線上升,這充分說明了大明大多數官員的良心并沒失去,圣賢書還是沒有白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