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鋒一轉,崔瀺忽然問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齊靜春,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代師收徒,讓陳平安讓了自已的小師弟,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齊靜春是希望,自已的小師弟,以后能讓文圣一脈發揚光大,讓個真正的讀書人?”
“還是與他師兄左右一樣,將來成就劍仙果位?”
老人搖搖頭,笑著給出了答案,“都不是。”
崔東山眉頭緊皺。
崔瀺解釋道:“你想想看,齊靜春當年,在驪珠洞天還未墜地之時,總共有幾個學生?”
“有幾個是他的文脈嫡傳?”
崔東山不假思索,開口道:“一個,山崖書院李寶瓶。”
崔瀺嗤笑一聲,“錯了,不止。”
“齊靜春對于自已的學生,不會偏袒一人,泥瓶巷宋集薪,趙家趙繇,林守一,李槐,石春嘉,董水井,李寶瓶。”
“總計七人,不管各自品行、心性、學問高低,至少在齊靜春看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太大區別。”
“都是學生,都是弟子,所以在洞天破碎之后,齊靜春也都在暗中,給了他們各自的文脈機緣。”
“只是這七人里面,最后真正接住了文圣一脈頭銜和學問的,只有李寶瓶罷了。”
崔瀺很是篤定的說道:“齊靜春此人,其實并不太在乎,到底有幾個學生,將來能繼承自已的學問。”
“留給宋集薪的三本圣賢書,他看了嗎?趙繇身上的一方春字印,何其珍貴,可在被我奪走之時,齊靜春在意嗎?”
沉默片刻。
老人說道:“齊靜春不在意這些,他真正關心的,是自已的學生們,一個個安然無恙,好好活下去,有尊嚴的活下去罷了。”
“話又回到此前那個問題……”
崔瀺笑問道:“那么這樣的一個齊靜春,對于自已的小師弟,又會希望他如何?”
“會不會也如那幾個學生一樣,希望他陳平安,不管將來成就如何,只要無憂無慮,由衷希望他的肩頭,不再擔負那么重的擔子?”
“少年郎的肩頭,更應該挑著楊柳依依,清風明月?”
崔東山有些茫然的抬起頭。
“所以?”
老人與之對視,目光中,帶著極為明顯的可憐之色,“所以齊靜春,確實是在書簡湖落子了的。”
“也確實算計了你家先生陳平安,但在我看來,不太能夠說成是算計,而應該是護道。”
崔瀺轉頭望向窗口。
“反過來,齊靜春真正算計的,其實是那個寧遠。”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讀書人,當初在走之前,會說出那么一句話,說什么把一副很重的擔子,交到了寧遠肩頭。”
“你覺得,書簡湖的無解之局,針對的,是陳平安的道心,可在我看來,遠不止于此。”
老人呵了口氣。
“寧遠才是那個可憐人。”
“陳平安的書簡湖,說到底,只有一個顧璨,而寧遠的書簡湖……”
“他本身就是書簡湖。”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