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該如此小。
在說出這一句過后,寧遠便沒有再繼續開口。
不是不想,而是他肚子里的學問,也就只有這么多了。
年輕人沒有起身,與身前的水神娘娘一般無二,陷入一種玄之又玄的空靈境地。
君子坐而論道。
一句大道不該如此小,既是為她封正,蓋棺定論的一句話,更是青衫劍修的一個自問自答,捫心自問。
擱在水神娘娘這邊,寧遠是想告訴她,天底下的道理,不止是文圣一脈,遠遠不止。
并不是說,三四之爭里頭,文圣敗了,就說明文圣一脈的學問不好,亞圣贏了,不代表人性本善就一定是對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沒問題。
但不能只是如此。
而寧遠這邊,他也終于放過了自已。
離開藕花福地,齊先生走后,壓在他心頭的那塊巨石,怦然碎裂。
什么德不配位,都是自我周旋的一個桎梏罷了。
那個教書先生,太好,學問太高,卻為了他這么一個匹夫劍修,甘愿舍棄大道,甘愿赴死。
所以寧遠對于此事,一直耿耿于懷。
他一直覺著,不該如此,不應如此。
若是齊先生還在,以他的學問,將來真正走到了三教合一的盡頭處,天地該是怎樣的一個光景
那可是三教合一啊。
那么會不會就因為一個齊靜春,整個人間,會如同萬年之前的登天一役一般,再度人心向上
寧遠覺著,會。
但他走了。
所以年輕人很是愧疚。
哪怕他沒有做錯什么。
昔年小鎮,拔劍問天,他錯了嗎
路見不平,拍案而起,這是俠氣,又怎么會錯。
可他就是覺得愧疚,覺得齊先生不該如此做。
人間大地,是出現一個寧遠好,還是一個齊靜春更好
無論怎么看,都是后者。
因為哪怕劍修再強,就算一劍之下,能壓服幾座天地,但又能如何
劍光能斬萬物,可能刺破人心
不能。
但齊先生能做到。
那次在藕花福地的飛升遠游,最后重獲肉身,回到下界之前,老夫子與他說了一個隱秘。
至圣先師說,倘若齊靜春還活著,最多百年,甚至無需百年,只需約莫四五十年,他就能證道。
證道超脫,并且一入十五,就是此境的。
修為道行還是其次,因為三教合一的特殊性,齊靜春一旦成就十五,整個人間,都會徹徹底底的天翻地覆。
老夫子還說了,三教合一,是人心向下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
那么等到齊靜春躋身十五,三教祖師,便會一同約好……
散道。
將各自合道的所在天下,毫無保留的全數讓出來,讓給這個后起之秀。
雖然隱隱有了猜測,但寧遠還是問了個為什么。
至圣先師也直接說了,因為齊靜春的合道,包羅萬象,他的十五境,占據世間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
又因其三教合一的特殊,十五境的齊靜春……
不會道化天下。
不僅不會道化,讓人間眾生變作傀儡,齊靜春的學問,還能遍地開花,哪怕沒有門人弟子為他傳道。
到那時,人間處處皆是春風,人族、妖族、魑魅、精怪,只要是有靈之物,心頭都會多出一盞明燈。
當然,可能無法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做到一個人心向上的格局,但怎么都不會太低。
因為齊靜春的十五境,會給人間萬物,撐起一個底線。
這就是他的愧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