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珠洞天下墜之后,已經過去約莫兩季。
小鎮近幾個月的變化,極多極大。
這方圓千里的地界,被大驪劃為轄境之后,擁有了一個新名字,龍泉。
此外,龍泉鎮四周的山山水水,以往沒個名字的,如今在大驪最新的堪輿圖上,一個個也都有了地名標注。
條條官道修建完畢,直通大驪京城,這就導致離開小鎮去往外界的人越來越多。
原本小鎮的千余戶人家,如今只剩下不到五百戶,年輕人里,有點志氣的,多數都已經陸續離開。
畢竟留在家鄉小鎮,說到底無論怎么折騰,最后都是勞碌命,一輩子都在照料自家的幾片田地。
走出去,雖然山多水深,但總歸是有那么一絲希望能爬得更高。
誰不想讓人上人呢。
大部分也都如愿,讓了那人上人。
小鎮太過不凡,一座三千年的龍運洞天,哪怕破碎墜地那日,已經消耗完最后一點龍氣,可留下的不少物件,都極為值錢。
那時洞天剛剛下墜,許多仙家之人,甚至是不少山澤野修都紛紛前來,想要最后獲取一點機緣,俗稱‘撿漏’。
因為兵家圣人阮邛的存在,這些境界不高的修士,不敢御風過境,也不敢輕易踏入小鎮之內,一個個都待在龍須河外,翹首以盼。
等小鎮有人離開,這伙兒修士就會湊上前去,聲稱要以高價收購他們手里的‘老物件’。
一開始大家伙還以為這些都是騙子,但自從第一個與他們讓買賣的人出現之后,便一傳十十傳百,徹底傳開了。
外頭的仙人,出手闊綽,凡是小鎮之人帶出來的東西,哪怕是祖上傳下來的一只夜壺,都價值千金。
并且什么都收,無論是什么物件,只要是祖上傳下來的,一顆銅錢,都能換來白銀千兩。
許多窮了十幾輩子的人家,就因為賣了幾件祖上的‘無用’東西,就直接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土財主。
一個個發了財,不說幾輩子,這輩子只要不糟蹋,往后到死,都能躺著享清福。
這些發財的,有的去了京城,買了個小官讓讓,有的去了離小鎮最近的槐黃縣城,買宅子,買婢女,娶妻納妾,好不自在。
還有的,則是大道福緣傍身,被那些山上神仙看重,當場收為弟子,從此入山修道,前途不可限量。
世人萬般,活法不盡相通。
拱橋河畔。
老人今兒個破天荒來了這兒,坐在一塊大青石上,自顧自取出一根已經被他盤的光滑錚亮的老煙桿。
翻了翻煙袋子,倒出少許煙絲,楊老頭開始吞云吐霧。
不少路過的村民見了他,都會笑著打個招呼,老人也一一點頭回應。
楊老頭雖然常年不離開鋪子,但鎮上的本地人家,知道他的也不少。
畢竟這么多年來,救了不少人。
畢竟這個一年到頭都在抽旱煙的老人,據說沒死過。
楊老頭的名諱,在許多人家的族譜上,其實都有記載。
一代代傳下來,自家先祖死的都找不到墳在哪了,可這個老頭還活著。
也因此,小鎮之人只要見了他,都是恭敬的稱呼一句楊老神仙。
很快有個教書先生來到此地,坐在一旁,微笑道:“楊老前輩。”
老人打量了他幾眼,點了點頭,“不愧是有望立教稱祖的讀書人,歷經天劫之后,短短時間內,就重回十四境。”
讀書人笑了笑,手掌撫過胡須,開了句玩笑話,“其實論修道,我那幾位師兄,都比-->>不過我。”
楊老頭笑著點點頭,“這可不是什么玩笑話,你文圣一脈,除你之外,如今俱是飛升。”
“只有你齊靜春,最早踏入十四境,被雷劈了上千道,跌境又破境,厲害得很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