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州。
少年道士落入人間,一手按在寧遠肩膀處,后者猛然回頭,道祖身形卻已經自行消散。
十五境的神通,高過天外。
寧遠這個十四境,都無法察覺到道祖的痕跡。
事實上,萬年以來,飛升境多如狗,十四境也有許多,但無論怎么翻那些老黃歷,對于四座天下的最強者,都沒有什么爭論。
只有這個道祖,沒有之一。
當然,這個最強,只是說最會打架。
倘若撇開這個,那就有了諸多議論。
至圣先師、佛祖,這兩位十五境大修士,只是說打架能力稍遜道祖,在各自所在領域,都有通天之法。
修士廝殺,境界越高越難有個結果,十四境都難以徹底斬殺十四境,何況是十五境。
寧遠震驚于道祖道法,但并不擔心對方會拿自已如何。
人族修道,雖有萬千條登山路,但每一人都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沿著這條路漸次登高。
倘若行至高處、遠處,因為道心不穩,偏離了原先軌跡,后果是極其可怕的。
為何山上人,最為注重修心
就在于此。
打個比方,一位儒家圣人,飽讀圣賢書,教化世人為已任,修身又修心,做了一輩子的圣人。
可要是到頭來,這位圣人持刀殺了個尋常百姓,或者是個半大孩童,會如何
都不需要有人制裁他,自已就會道心破碎,要么跌境愧疚一輩子,要么徹底墮入另一條路。
有句話說,爬的越高,摔得越慘,不無道理。
就連當初的齊先生,也跟寧遠說過類似的話。
你寧遠,來自劍氣長城,出身不同,立場也不同,往后讀不讀萬卷書,都無妨,但可以去行萬里路,十萬里百萬里,越多越好。
齊先生說,書有黃金屋,但也算得上是心之牢籠。
人讀了書,學會了一個道理,認可這個道理,就會被困在這個道理里頭,讀的越多,自身枷鎖就越多。
把圣賢學問全塞進肚子里,一一行都要斟酌許久,因為渾身遍布枷鎖,一旦做錯了事,違背了學過的某個道理,極為容易滋生心魔。
但要是沒讀這些書,半點學問沒有,那自然樂得逍遙,百無禁忌。
糙是糙了點,但理是這么個理。
寧遠曾經在老龍城鋪子時,與顧清崧就聊過關于‘天真’一事,顧清崧說,漁丫頭倘若不喜,那就不用逼著她修行。
而等往后,少年若是再遇到相似一幕,既然有了前車之鑒,他就肯定會多費思量。
再好比當初算計蛟龍溝一事,那件事過后,蛟龍溝被文廟降罪,百年內不得離開南海,就有許多的所謂讀書人站出來,聲討此事的不妥。
說什么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還是實打實的硬道理,硬的很。
可轉換視角去看,在寧遠這個劍氣長城之人的立場來說,別說算計蛟龍溝,殺一頭元嬰境……
就算是一劍蕩平蛟龍溝,他寧遠都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
這就是一個立場問題了,劍氣長城萬年以來,抵御妖族,祖祖輩輩絕大部分都是戰死南邊,自然是天生的敵視妖族。
更別說,兄妹倆的父母,就是在戰場之上,被妖族陣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