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電臺,方不為還要處理商行的其他事務。
從美國回來之后,方不為就將星洲商行和四海商行提前做了安排。
全面抗戰開始后,日軍第一時間封鎖了海岸和內陸運輸線,唯一能對外通行的,只有通向越南海防的滇越公路和通往蘇聯的蘇蒙公路。
至于抗占時期最有名氣的抗日物資運輸線:滇緬公路,要到三九年才會開通。
他將在上海的星洲商行總部遷到了南洋,并著手在香港,越南海防籌建分行。
而四海商行的車隊,船隊,馬幫,也逐步開始移往廣洲,云南和西北等地。
除此外,方不為力排眾議,將星洲洋行近一千五百萬美元的流動資金,全換成了汽油等需要進口的軍需物資。
而且只囤不賣。
這是這一年多以來,星洲洋行靠販運汽油等緊俏物資賺來的。
為此,方不為還讓于二君派人,在重慶買了半座小山,專門用來修建倉庫。
這不是方不為想囤積居奇,而是離全面抗戰越來越近,一旦兩國開戰,這些東西想買不到。
包括于二君,司徒美堂在內,都不太理解方不為的用意。
方不為只解釋說是未雨綢繆。
既然知道一些關鍵的節點,方不為怎么可能不提前做出應對。
好在他是大股東,而且于二君,司徒美徒等人對他都很是信服,所以才由他一而決。
方不為在上海待了三天,敲定商行與剩余物資的轉移計劃后,又馬不停蹄的回了南京。
中共雙方的細節談判斷斷續續,每一次錢大均都會派方不為去旁聽。
方不為早就知道結果,但嘴上卻不敢說出來,只好繼續去當他的小透明。
往返幾次之后,看沒有什么效果,談判便暫停了。
雙方談判人員都知道,主動權還在委員長手里,委員長不同意,繼續談下去也只是在浪費時間。
方不為一天一天的數著日子。
六月四日,周先生一赴廬山,與委員長會談,委員長還是寸步不讓:紅軍不得設總部,須服從中央政府的所有命令。
毛朱二人必須離開紅軍,出國留洋……
雙方不歡而散,史稱第一次廬山談判。
正當雙方約定好,周先生準備第二次赴廬山之時,盧溝橋事變爆發了。
七月七日傍晚七時許,華北駐屯軍的一個中隊(相當于一個營),在盧溝橋附近演習。
晚十一夜左右,日軍稱一個士兵在演習中失跑完,要強行進入二十九軍駐地搜查。
開什么玩笑。
二十九軍再不受中央政府待見,名義上也是民國政府的正規部隊。
再一個,因為之前的《何梅協定》等一系列事件,大半個華北讓給了日本人,二十九軍上下快成了漢奸的代名詞,宋喆元不想被人罵成張少帥第二,就絕對不會答應。
冀察政府與日軍商定,次日可協同派員調查。
失蹤的士兵其實已經找到了,但日軍隱而不報,在八日清晨時分,炮擊駐守盧溝橋的中國士兵。
其實中日方雙方都未想到,這起事件會成為全面抗戰的導火索。
而日軍起先的目的,也只是想如去年,前年一般,主動挑起事端,向國民政府施壓,逐步蠶食華北地區,讓國民政府承認東北及華北有獨立性。
日本人只以,這一次的二十九軍和國民政府,也肯定會像上一次的《何梅協定》前的一系列事變一般,當即退讓,尋求和解。
但日本人忘了此時國內國外的形式。
西安事變剛剛發生才半年,委員長臉皮再厚,情商再低,也不敢將說過不久的話當空氣。
再要敢退縮,提出過聯合抗日的這些地方軍閥就敢聯合反蔣,英美蘇等國也會對他產生懷疑。
二十九軍司令部電令前線軍官: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
中共通電全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
各地紛紛響應。
還在廬山的委員長致電二十九軍“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并通電全國:“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
方不為總覺的這句話像是在說:別逼老子,不然和你同歸于盡……
日軍也沒有想到,國民政府此次竟然這般強硬?
看一時攻不下宛平,日本人耍起了就在談判的把戲。
一是想借談判給中央政府施加壓力,二是想若國民政府不退讓,便想趁機拿下平津。
軍政部有人提到過這一點,但何英青等人一直不大相信,甚至是宋喆元都以為日軍絕不會大規模的擅起戰端。
二十九軍錯過了最好的布防機會,一直拖到關東軍集結完畢才反應過來。
方不為很想去華北,但沒有一個人同意。
一是他的份量不夠,二是他沒有理由。
二十九軍與西安事變中的十七路軍一樣,都是馮玉祥的西北軍改變而來,根本不受中央政府和委員長待見。
華僑援助的餉款和物資,人家二十九軍連根毛都沒見過。
而宋喆元登報罵委員長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雙方的矛盾很深。
此時再派個有特務性質的特派員,剛到地頭,怕是就會被二十九軍拿來祭旗。
哪怕是他想去華北偵測日軍動向也不行。
馬春風沒有明說,但谷振龍罵方不為目中無人,當陳公樹的華北區是擺設不成?
方不為只能咬著牙,天天巴著脖子,等華北方面的戰報。
十一日,由何英青主持召開統帥部會議,后報清委員長批準,對華北事變做出應對。
這一次,國民政府的反應不可謂不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統帥部決議,即日起向華北調運戰炎儲備,糧秣儲備等,至少可供二十萬人足有三月之久。
同時報請委員長,請求調動部分德械師北上。
除此之外,統帥部還調派第二師補充旅,秘密進駐上海市區,防守機場等戰略要求。
這是怕被日軍抄了后路。
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統帥部派時任參謀本部總務廳廳長熊斌赴保定,向二十九軍做出一系列承諾:要槍有槍,要糧有糧。
這是怕宋喆元成了第二個張少帥。
他一退,華北就會成為第二個東北。
方不為覺的這一招有點神來之筆的意味。
熊斌還沒到保定,宋喆元就和日本達成了第一次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