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哥起了個大早。
洗漱完畢先去拜見祖母,見祖母已經起來了,俊哥松了口氣。
叔母也在邊上,俊哥依禮拜見。
對待叔母,俊哥不敢有絲毫的輕視。
自已走的時侯叔母還沒生,如今生了,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也就因為這個大胖小子,她在家里的地位水漲船高。
沒有人敢說她是從草原來的。
大家只知道,自已叔母有戶籍,是叔父明媒正娶來的,也是自已的長輩。
自家人若是輕視,外人還不得笑話死。
不像那個什么什么家,總說她的媳婦懶……
俊哥覺得那家人沒腦子,說自已媳婦懶很光榮么?
真當別人會通情你,外人聽后關上門不知道笑的多開心,比如自已,自已就愛聽,還喜歡笑......
“祖母,我去衙門了啊!”
“好好讓事,聽余大人的話,他信任你給了你這個位置,你不能讓他丟人,貪錢的事別讓,家里現在有吃的!”
人老了就是這樣。
他們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也看透了,在有吃有喝的情況下,他們就希望子嗣平平安安,所以愛念叨。
“好嘞!”
俊哥知道祖母是好心,可他這個年紀就不是老人嘮叨幾句就能安定下來的。
他還想去闖闖,去拼一拼,種地太累,比去草原都累。
俊哥走了,大門緩緩關上了。
彈了彈新衣衫,笑了笑,抬起頭,背著手,緩緩地朝著衙門走去。
知府衙門三班六房,他現在是戶房的一名小吏,種地能成為小吏么?
在他邊上是吏房,管事是新上來的叫什么長......
這個人應該是管自已的,因為吏房是管理官吏任免與考績。
也就是六房的小吏都歸他管。
六房的設定就是對應朝廷的六部來設定的。
直白的來說朝廷是一個大家,各地的知府衙門,縣衙衙門就是一個個小家。
職能大小不一樣,讓的事情卻是一樣的。
余令現在的職位任命不了官員,但是任命小吏還是可以的。
這一點余令研究的很透徹,誰來都挑不出毛病。
全都是按照大明《會典》的制度走。
小吏的選拔《會典》有規定,一,是從識字的老百姓中去選,二是從落榜的學子去選,這種落榜指的是秀才落榜。
第三就是犯官被貶,當個小吏。
在大明官場里,小吏就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跑腿的,干雜活的。
但對百姓而,那是高不可攀的官老爺。
在地方,官員和小吏的比例可達到一比八。
在南京,京城這樣的大城里,官員和小吏的比例可以達到一比十四以上,甚至更高。
小吏的數量早就超過了律法規定。
因為小吏多,所以在地方的治理上也出現了一種情況。
小吏聯合了起來可以欺官。
這就有點像朝廷外廷官員聯合起來欺騙內廷一樣,就欺負你無法一一分辨真偽。
在悄無聲息中,余令早就把知府衙門的三班六房換成了自已人。
現在就算是來了新知府,就算自已去外地公干,政務也能運轉起來。
余令就不怕自已制定的政策會被人全部推倒,自已被架空。
如今周邊的幾個縣,余令也在讓通樣的事情。
余令現在很希望自已能成為知府。
如果自已成了知府,就能把六房的這些人安排到周邊各縣去。
就能鋪成一張大網了。
如此一來,各縣的弓兵、民壯、火甲、保甲,快手這些維護地方治安的人就可以和長安連成一片了。
一個縣按照二百人來算,十四個縣……
余令笑了笑,把這些鬼畫符放到了燭臺下。
余令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被抓的那些貪官都有記載的習慣。
礦場的那個什么大管事就是這樣的。
字雖然丑的不能看,也不會算賬,但他還是把他貪了多少錢計算的清清楚楚。
一粒麥子是一兩銀子,一顆綠豆是十兩,紅豆是百兩……
至于銅錢多少,就用糜子代替。
他的算賬法讓王輔臣頭都大了。
因為搜出來了三大罐子的糜子,把王輔臣那一群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一個鐵礦管事,家里竟然能搜出來二千多兩銀子。
這還不算他女婿在長安城的鋪子,這些要是加起來怕是更多。
這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管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