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來福
余家的客人又多了,橫了幾十年的員外們低頭了。
小麥灌漿的日子老天是真的一點雨沒下。
搶水的日子突然就開始了,衛所的劉指揮怕長安搶水引發混亂。
他派來了兩百人。
衛所這個舉動很有意思,無聲的表明衛所在支持余令。
這兩百人一來,住在咸寧縣的那些大戶,那些員外瞬間就安靜了。
他們籌錢請高知府出面并沒有讓余令低頭。
如今,日子緊迫,他們只好再花錢。
本來這是一件花一次錢就能解決問題的事情。
可他們不想被余令壓一頭,不想被一個毛頭小子指揮,想解決做事情的余令。
結果高知府突然病倒了。
到最后只能再花一次錢給余令才總算有了可以用水的資格,這錢余令根本就沒過手,全部平分了下去。
如今夏收開始了。
糧食減產已經是定局了,但相比去年卻好多了。
去年的雨水明明比今年好些,但今年糧食的產量卻比去年多。
這個結果一出來,余家和茹家的雞蛋就吃不完了。
不說整個咸寧縣,絕大多數咸寧縣的百姓都會送一個雞蛋來表達謝意。
土地多些的百姓會磨一袋面粉,親自給兩家送來。
百姓真的很淳樸。
他們要求的真的不多,不奢求大富大貴,出人頭地。
唯一的奢求就是一天兩頓,筷子插在碗里不倒,家里的人能吃飽就行。
今年的收成雖然不好,但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因為
等到夏收結束,天氣涼快了起來,大家準備再挖幾口水塘。
等到明年,就算老天依舊干旱,那肯定能比今年還好一些,就很滿足了。
茹讓哭了。
他沒想到自己家會有這么多雞蛋,他也沒想到自己竟然能收到這么多純樸的致謝。
這是他沒經歷過的事情。
茹讓現在更忙碌了,他從書上看到大旱之后必有大澇。
長安不是沒有雨,而是雨下的不是時候,若真是一年不下雨那不可能,漠北的沙漠一年到頭還有幾場大雨呢。
真要全年干旱,別說種麥子,人都活不了。
茹讓準備在七月的時候再帶領著大家修水渠。
因為書上說,大旱要防澇,干旱讓土都硬了,大雨來水滲透不下去,如果不修整溝渠,一旦大雨來了……
南鄉韋曲里就會再次變成汪洋。
余令如今也在忙。
自從把家里的土豆種下去后,余令就去了高知府的菜園。
如今菜園被余令收拾得干干凈凈,光禿禿的草都沒長。
高知府在這過去的一個多月也沒閑著。
他找的人拼命的解釋他當初只是開了一個玩笑。
說他并未折辱朝廷官員,并派人說余家包藏禍心。
開始的時候大家很喜歡聽,現在大家都覺得煩了。
余令帶著妹妹在長安收糞水大家有目共睹,干活那天城里的官員,員外可是一起去看了。
小小的一個人,挑著水左搖右晃,那還是假的?
大家也只聽說過大的欺負小的,從未見過小的欺負大的。
知府和余令誰大,大家都一目了然,那么多人都看見了還有假的?
在長安人眼里余令是弱者,弱者欺負知府,這聽起來就不對。
這不是把所有人當作鴰貔來耍么?
現在還被人知府折辱呢,讓余令給他打理菜園子。
大慈恩寺的小和尚在長安化緣,家家戶戶都去了,唯獨越過了高家,這件事又成一件讓人津津樂道的談資。
余令如今的生活依舊規矩。
早晨去幫知府菜園拔草,等到太陽升起,熱了起來之后就回家讀書,等到傍晚就去自家地里看土豆。
唯一的遺憾是這幾日茹讓沒來,讓想顯擺土豆的余令沒有了顯擺的對象。
悶悶這幾日也悶的慌,因為茹慈姐姐也沒來了。
茹讓這兩日不是不去找余令,而是忙著收拾屋子,昨日收到了來自京城的信,這幾日有貴客要來。
這貴客有多貴茹讓不知道。
茹讓只知道信件的封漆蓋得是儀鸞司的大印。
這信若是旁人看到了也不覺得有什么,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儀鸞司是什么。
問題是茹讓明白。
錦衣衛的前身就是儀鸞司,設立于洪武十五年,來人是錦衣衛啊!
知道這些的茹讓如何不怕,他甚至都不知道家里在京城有親戚。
自己家竟然在錦衣衛有親戚。
朱縣令也知道,知道消息后他還不如茹讓,接連喝了三盅酒才回過神來。
洪武四大案,嘉靖年的鹽稅案,倭寇案……
這每一件案子背后都是尸山血海。
萬歷十二年的張居正抄家案就不說了,牽連半個朝堂。
本以為萬歷年會安靜下來,結果鄭貴妃引起的妖書案突然蹦了出來。
妖書一案死了多少人朱縣令不知道。
他知道妖術一案宗室子弟死的最多,朱蘊鈐,朱蘊訇,朱華堆等,還牽連出了楚王,崇陽王,就連湖廣巡撫趙可懷也被當場打死。
這些都是錦衣衛辦的案子。
如今錦衣衛來長安,還是快到的時候才把信送來,來的人是誰,來查誰,做什么,一概不知道。
這是來干嘛?
在得知這消息的那一刻,朱縣令已經把平生做過的壞事全都回憶了一遍。
他不認為他能抗的住錦衣衛的審問。
秦王府知道消息后立刻把大門都關了,在關門前,秦王府解散奴仆三百七十二人,美其名曰放良。
雖想不通錦衣衛來做什么,但該接待的還是要接待。
人家是以客人的名義來,茹家自然要以主家的身份來接待。
茹讓穿上了得體的衣衫,家里的仆役被囑咐了一遍又一遍。
就連茹讓最喜歡的來福,他都叮囑了好幾遍。
客人到了哪里茹讓不知道,他只知道何謂度日如年。
在
狗來福
蘇懷瑾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從車窗伸出腦袋,打量一眼鐘樓,隨后望著身后的城墻,忍不住喃喃道:
“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