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汪天賜帶到自己的辦公室,方林順手將門關上。
“方總,想要加快a組研究項目,僅憑我們夏芯公司一家的力量恐怕還不夠。”
“汪工,這里沒有外人,有什么話盡管說,不用拐彎抹角。”
方林不難讀懂汪天賜的外之意。
強強聯合。
整合一些能夠為項目發展提供加速度的企業,一塊促成國產微型計算機和芯片研發。
汪天賜直截了當地說道:“燕京無線電廠是咱們夏芯公司最大的半導體合作企業,可他們畢竟是大型國有單位,本身也有自己的項目,未必能持續不斷地為我們提供幫助。”
“既然是做生意,我們就不能只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應該多找幾個合作伙伴。”
汪天賜見過世面,深知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方林露出滿意的笑容。
能人永遠是能人。
任何環境里都會發光。
“汪工的意思是除了與燕京無線電廠繼續保持合作關系,我們還應該和更多的半導體企業建立起合作。”
“一家企業滿足不了我們的研究和生產需求,其他企業能夠立刻補上。”
見方林讀懂了自己的意思,汪天賜同樣心花怒放。
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這些年來,能和汪天賜有共同想法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
如果這番話說給計算所的相關領導,必會被扣上一個自私自利,破壞團結的大帽子。
汪天賜心情舒暢地說道:“咱們燕京地界除了燕京無線電廠,還有一家實力不凡的半導體企業。”
當即,汪天賜口中說出一個方林既熟悉,又略顯陌生的名字。
燕京電子管廠。
相比于燕京無線電廠,燕京電子管廠同樣是夏國半導體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惜,同領域不同命。
燕京無線電廠負責的半導體項目多種多樣,始終保持穩步上升的發展勢頭。
燕京電子管廠從建廠到現在,始終圍繞著一個生產項目。
電子管。
“原來是他們。”
方林從椅子上站起來,說道:“燕京電子管廠的前身,應該是曾經的軍用電子管廠,774廠吧?”
汪天賜一邊點頭,一邊補充道:“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燕京電子管廠一直由部隊負責管理,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才被交還給四機部。”
“他們……”
方林有些猶豫。
他愿意尊重汪天賜的想法。
可是和774廠合作,方林多少有些心里沒底。
電子管早在六十年代末期,已經被證明是落后的技術。
晶體管,集成電路,芯片,才是半導體工業發展的主流。
了解到方林對燕京電子管廠有一些了解,汪天賜繞開旁枝末節。
講起電子管廠現在的處境。
由于錯過了發展晶體管的黃金時間,被歸還到部里的燕京電子管廠情況每況愈下。
多年前,該廠開始對集成電路進行研究。
不過那個時候,電子管廠已經沒有多余資金,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和開發。
反觀燕京無線電廠。
自從滬城無線電廠完成了對8080芯片仿制,燕京無線電廠馬上拿來專利,大量生產這類新型芯片。
很快與滬城廠,成為一南一北,夏國半導體行業的兩只領頭羊。
方林語氣不解道:“關于燕京電子管廠的情況,我多少了解一些,產能落后,技術實力不足,不具備任何與我們合作的可能。”
“汪工推薦我和他們合作,莫非774廠有什么閃光點,是我所不知道的?”
對于燕京電子管廠這家單位,方林只有兩句話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