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農忙之際,宋甯也帶領著小學堂的孩子們,開展了第一次戶外課程。
劉夫子對于宋甯的教學方式一直特別感興趣,從開學至今,每一堂課他都會去旁聽,做筆記。
每聽完一堂課,他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反思、改進。
而他的這些舉動,都被宋甯看在眼里,不得不說,這劉夫子,也是一位樂于學習的好夫子啊!
她為孩子們感到高興,有這樣一位勤奮好學又負責任的夫子,不愁孩子們以后不成才。
這會兒,宋甯正帶著孩子們到田間地頭上,去觀看村里人在田間干活,給孩子們講糧食的由來,講農民種植糧食的不易。
劉夫子自然也是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頭,隨身攜帶著筆墨和手札,方便隨時記錄一些新的認知和見解。
很快,他開始為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知道帶了筆墨和手札出來,否則他怎么可能第一時間便能記下一首好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大家知道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意思嗎?”
詩句雖然聽起來并不深奧,但對于一些比較小的孩子,還是聽不太懂的,倒是一些大一點的孩子,沉思了半晌,便有人爭相回答。
“夫子,我知道我知道。”
“好,你來說說。”
“是說春天種下一粒種子,等到秋天的時候,就可以收獲一萬粒糧食了,對嗎夫子?”那孩子說完,撓了撓頭,有些疑惑道:“那個,夫子,一萬是多少啊?”
“嗯,不錯,字面上這樣理解,沒有問題。”宋甯微微一笑,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給孩子們解釋了這前兩句的意思,然后說道:“當你不理解‘萬’的具體是多少的時候,你可以用‘很多’來代替。”
說著,她又問向其他孩子,“還有誰需要補充的嗎?”
這一輪,劉毅趕緊站出來搶答,“夫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是指,如果天下沒有了田地可耕種,那么靠著種田而生的農民就會餓死,是這樣嗎?”
劉毅的理解,有些許出入。
宋甯指出來,并耐心地解釋道:“天下之大,沒有不能耕種的田地,可即便如此,仍是會有餓死的農民。”
劉毅聽完,點頭記下,一副虛心受教的好學生形象。
這時,有人好奇了,“可是,農民為什么會餓死啊?難道是因為他們太懶了,不去種田?”
宋甯一噎,眼神閃了閃,一本正經地胡扯道,“這也是一種可能,所以說,大家將來都要做一個勤勞的人,可不要因為懶,有田不種,把自己給餓死了。”
一直不服管教的何金寶這時候來了一句,“切,我才不會餓死呢,我爺奶,我爹,他們都會種田,我就算不種田也不會餓死。”
其他懵懵懂懂的孩子,被他這么一引導,紛紛點頭,似乎都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宋甯抬手捏了捏眉心,腦殼疼,她手有點癢,想打人。
但實際上,她還是得耐心地、詳細地,給孩子們講了今后有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到了那個時候,又該要如何應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