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向通過太極殿所召大朝,迅速在中樞有司傳遞開來,在這新時代降臨的背景下,誰能夠盡快適應,誰不能盡快適應,這不是作為大虞天子的楚凌需要考慮的,不能跟緊他營造的大勢,就注定會被淘汰掉。
讓一批有想法,有信念,肯做事,愿分憂的大臣們,提拔到適合他們的位置上,楚凌就悄無聲息間促成一件事。
即在制衡中樞的前提下,增強對于中樞的掌控,這點與御極登基之初比較起來,變化感就再清晰不過了。
楚凌當然知道,在現階段的中樞及地方層面,仍存有一批有盤算、有想法的大臣和官員,這會在后續的某個時期,因為某項政策的施行,從而跳出來指摘或反對。
但是吧。
眼下對他來講是總攬大局,要讓大虞上下適應他在當家做主,圍繞這一總體大勢,再具體的解決遇到的問題與困境,這遠比為了掌權而掌權要實際多了。
權,是要集中。
事,也要去做。
特別是大虞此前滋生的積弊,需要從現在就去解決一部分,讓他委以重任的蕭靖、暴鳶、史鈺等一眾大臣先做,他居中統籌進行分派和支持,有層次有目的的去推動,這樣簡單的解決了,該凝聚的勢凝聚了,那么后續就能集中火力解決疑難雜癥了!
盡管已是十月,可正午依舊很熱。
旭日高懸在空,撒照下的陽光很刺眼。
大興殿一帶的琉璃瓦反射下的金光,襯托出大興殿的威嚴與雄威,而散布各處的羽林、禁軍銳士,個個挺拔身軀而立,無形中又平添幾分肅殺。
腳步聲從大興門一帶傳來,這讓不少人警惕的看去,而當看到人流朝大興殿走來,不少人立時就知是誰來御前了。
被譽為天子門生的新科進士們,要到御前來稟明在中樞有司觀政所見所聞所想了。
夏睿、蘇琦、盧俊、景逸、柳燁、常鈞、萬鴻、廖烺、雷燮、黎沅等一眾觀政官員穿著官袍,手持奏疏,表情嚴肅的朝大興殿走去,行至大興殿前時,一行停下腳步,按序排列站好。
盡管這不是他們首次來御前了,在過去每隔旬日,他們便要齊聚大興門前,待人聚齊后便趕赴御前,向天子奏明一應事宜,可在他們之中,仍有一些人的內心是緊張的,畢竟這是面見天子!
“陛下口諭,今日天熱,進殿奏對!”
李忠手持拂塵,從殿內走出,朝這幫新晉官員朗聲道。
“臣等叩謝天恩。”
夏睿、蘇琦、盧俊等一眾官員,無不朝大興殿畢恭畢敬的作揖行禮。
不多時,腳步聲再度響起。
進殿的那剎,不少人都感受到了涼意。
“陛下至——”
而約莫盞茶功夫,李忠的聲音響起,這讓殿內所站群臣,無不畢恭畢敬的作揖行禮。
“臣等拜見陛下!”
在山呼聲下,楚凌走進大殿,朝那張龍椅走去,在撩袍坐下后,楚凌這才開口說道。
“諸卿免禮。”
“臣等叩謝天恩!”
看著眼前這二百一十七新晉官員,楚凌露出淡淡笑意,在他們從各地返回虞都,就被第一時間派至中樞有司觀政,作為正統四年掄才取士改制下的新科進士,首屆賦予天子門生的特殊群體,楚凌對于他們每個人都寄予厚望。
也正是如此吧,楚凌對他們的要求很高,每日在所屬有司見聞奏疏,不管分了多重的差事,都必須要呈遞到御前來,楚凌會讓秘書省的人,進行對應的匯總在編,繼而了解每個人的實況。
每隔旬日要前來御前奏對,而這所蘊含的深意有很多,鍛煉他們的膽魄,磨練他們的心性,了解他們的思想,拉近君臣的距離……
畢竟是大虞首屆賦予天子門生的特殊群體,楚凌希望他們能夠盡快適應在中樞的節奏與氛圍,作為帝黨儲備人才梯隊,如果不能達到楚凌的滿意,哪怕是天子門生,楚凌也會毫不猶豫的放棄掉。
楚凌的寶貴時間與精力,是留給對社稷有用之輩的,而非是只想投機取巧之輩的,這類人在大虞是最不缺的。
站在楚凌的角度,眼下帝黨這一塊兒的人才梯隊已初步構建,蕭靖、暴鳶、劉諶、羅織、尹玉、黃琨他們是處第一梯隊的,史鈺、張洪、常翰、蒼卜他們是處第二梯隊的,秦至白、臧瑜他們是處第三梯隊的,通過自己遴選召進中樞的是處第四梯隊的,而夏睿、蘇琦、盧俊他們是處第五梯隊的。
這個梯隊排序不是按年齡、資歷劃分的,而是根據各方面綜合考慮分屬的,各個梯隊皆有各自要做的事。
就像夏睿、蘇琦、盧俊他們,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熟悉和了解中樞,盡快從學子這層身份,跳轉到大虞官員這層身份上來。
不是說通過一次掄才取士,派到中樞有司去觀政,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就達成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想法與觀念是否完成了轉變。
而上述劃分的梯隊,還僅限于中樞層面,而在地方層面也有對應的梯隊,中樞及地方兩套梯隊體系,構成了楚凌掌控大權的基本盤。
這個基本盤與先前那個基本盤的底色是不一樣的,兩者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
“這段時日諸卿在有司,都有什么想法與困惑?”
想到這些的楚凌,掃視殿內諸臣,神情自若道:“今日這場奏對,有什么想對朕講的,都逐一講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