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李綱等主戰派的鼓惑下,宋欽宗撕毀了協議,金國大怒,在收割完宋軍送上的人頭后,立即再次揮軍南下。
眼見金軍勢不可擋,主戰派的大臣都是只會空大義的草包,宋欽宗六神無主,又向主和派大臣問計。
可是此時宋國一再背信棄義,已經喪失了求和的最佳時機,主和派也是無力回天。不過主和派總是要宣泄一下的,就將目標對準了死硬主戰派李綱。
你李綱不是要大義凜然嗎?不是痛斥我們是投降派,出賣祖宗基業嗎?不是堅持要與金國打嗎?現在報國的機會來了,你李綱應該站出來呀!
主和派大臣們乘機要宋欽宗派李綱出任河東、河北宣撫使,讓李綱率軍北上作戰。此時李綱卻大驚失色,說我是一介文臣,怎么會帶兵打仗?
是呀,李綱不會統兵打仗,可是一點不耽擱他在朝堂上高喊必戰,讓別人去流血犧牲,為自己博得堅持抗戰的大義名聲。這就是主戰派文臣們典型的“口號我喊,榮譽我得,送死你去!”當他拒絕親自領兵出戰時,不知那些被他強派到河北、河東送人頭的陣亡將士作何感想?若是他們能夠從墳墓里爬出來,說不定會先砍死李綱吧!
雖然李綱不想領兵,但在主和派大臣的堅持之下,宋廷還是強任他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將他踢出東京汴梁,領兵北上作戰。可李綱哪里會打仗啊?他的部隊與金軍一觸即潰,未對挽救危局產生一點兒作用。
這之后,李綱因此被貶到夔州,卻因禍得福地躲過了靖康之禍。南宋小朝廷成立后,李綱因為他那人血染紅的抗戰名聲,又被起用為宰相。可是他在任上繼續推行他那套不顧現實實力對比,一味死硬到底的方針,依然是他喊口號,別人去前線送死。結果主政七十五日后,就被宋高宗趙構罷相,趕出了權力中樞。
此時的大宋朝廷里,文臣大多都是李綱之流,不敢親臨戰場,只敢在千里之外拿著木
sm.Ъiqiku.Πet圖瞎指揮。像杜充這種自己有意識要上戰陣第一線的文臣,可謂是少之又少。
世人對杜充還有一個評價,就是殘忍好殺。
靖康初年,宋金開戰,曾擔任過滄州知府的杜充被朝廷加任集英殿修撰,又復任滄州知府,讓他回到這面對金國的前線邊鄙之地。當時金人南侵,從燕地而來寄居在滄州城之人很多,杜充憂慮他們是金人的內應,于是不論男女老幼全都殺害。
戰爭之中,行非常之事,歷代都不缺屠城將軍,何況只是殺死一些流民呢?對于燕地流民來說,杜充是殘忍好殺,罪大惡極;可是對于當時的朝廷來說,杜充卻是臨敵決斷,有大魄力。杜充并未因為屠殺燕地流民而受責罰,相反,此后卻被升任為北京大名府的守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