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紹的議事廳內,氣氛凝重壓抑,仿佛有一層陰霾沉沉地壓在眾人頭頂。袁紹面色沉郁,端坐在主位上,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他緩緩將三個兒子此前提出的應對之策重新拋出,目光冷峻地掃過眾人,沉聲道:“如今局勢緊迫,我兒袁譚、袁熙、袁尚各有見解,今日便讓諸位再仔細分析分析,究竟該如何行事。”
此一出,廳內頓時議論紛紛。馮紀率先站出,拱手力挺袁熙的主張:“主公,二公子所極是,公孫瓚逃往并州,我軍應趁勢進取,一來剿滅公孫余孽,二來抵御異族,三來擴充疆土,此乃天賜良機,萬不可錯過。”
許攸也不甘示弱,緊接著說道:“主公,三公子之策同樣精妙。曹操如今勢力坐大,竟敢違抗主公號令,若不加以懲戒,日后恐成大患。我軍屯兵十萬的文丑將軍可直接進攻曹操,以彰顯我袁家之威。”
然而,田豐和沮授卻持有不同看法。田豐撫著胡須,緩緩說道:“主公,三位公子的見解皆有可取之處。當下局勢復雜,無論進攻并州還是對付曹操,都需謹慎行事。貿然行動,恐有失算。”
沮授點頭附和:“田兄所甚是。依我之見,可先派遣使節前往遼東,與公孫度溝通,探清其意向。同時,在幽州邊境屯兵,對公孫瓚形成施壓之勢,使其不敢輕舉妄動。至于潼關的文丑大軍,可先轉向洛陽函谷關進發。隨后再與曹操進行商談,此舉意在敲打曹操。若曹操依舊一意孤行,我軍便趁勢攻打函谷關,占據戰略要地,也可對曹操形成威懾。如此,既能避免過早與各方勢力全面沖突,又能逐步掌握局勢主動權。”
袁紹聽了眾人的分析,心中越發糾結。他深知,每一種策略都關乎袁家的興衰成敗,容不得半點馬虎。一時間,他實在難以決斷究竟該采納何種方案。
思索良久,袁紹眉頭緊皺,目光在眾人身上一一掃過,最終落在沮授身上,緩緩問道:“沮先生,依你之見,此計當真可行?”
沮授拱手,神色堅定地說道:“主公,此計雖非萬全之策,但在當前局勢下,可進可退,不失為穩妥之舉。既能爭取和平解決的機會,又能在必要時以武力應對,還望主公三思。”
袁紹微微點頭,陷入了沉思。廳內眾人皆屏氣凝神,等待著袁紹的最終決斷,整個議事廳安靜得落針可聞,仿佛空氣都凝固了。
在袁紹內心深處,始終對馬超耿耿于懷,一想到就這么放棄攻打長安,實在心有不甘,總覺得就此罷休太過便宜了馬超。但面對當下復雜的局勢,各方意見不一,他也只能暫且將此事擱置下來。
然而,時間一晃,五六天過去了。這期間,袁紹多次召集眾人商議,可每次議事廳內都是爭論不休,始終沒能商量出一個令眾人信服的決策。有人堅持先攻打并州的公孫瓚,以絕后患;有人主張立刻對曹操動手,打壓其囂張氣焰;還有人覺得應該全力與馬超爭奪長安,恢復袁家威名。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讓袁紹越發難以抉擇,這也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他在眾多策略之間搖擺不定、無法果斷拍板的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愈發緊迫,可袁紹依舊被困在這艱難的抉擇之中,不知何去何從。直到私底下的謠與輿論如潮水般在河北地區蔓延開來,傳馬超已在涼州大展神威,將涼州境內的異族盡數驅趕出去,涼州已然被他平定。這個消息傳來,眾人越發覺得此時與馬超死磕長安并非明智之舉。
于是,眾人再次紛紛勸說袁紹,如今若是執著與長安的馬超拼個你死我活,只會讓那些心中有野心卻沒足夠實力的諸侯趁機崛起,坐收漁翁之利。袁紹聽著眾人的進,內心陷入了激烈的掙扎。
最終,袁紹在權衡利弊之后,終于下定決心。他目光冷峻地掃視了一圈眾人,緩緩開口道:“如今局勢有變,我意已決。其一,即刻派遣使節前往遼東,與公孫度溝通周旋,探清其虛實與意向。其二,高覽與鞠義調集五萬兵力屯駐在幽州與并州接壤之處,向河東郡方向進發,務必讓公孫瓚在并州難以立足。其三,令圍攻潼關的文丑將軍,即刻率領十萬大軍轉向函谷關,向曹操施壓。若曹操依舊不愿與我等結盟,那就趁勢攻打函谷關,給他一個狠狠的教訓!”
眾人聽聞袁紹的決斷,紛紛拱手領命。一場圍繞著袁紹勢力的戰略調整,就此拉開帷幕,而這一系列決策,也將深刻影響著未來各方勢力之間的格局變化。
首先來說遼東這邊的情況。此前,幽州的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后,逃往并州。這一局勢的變化,讓與之相鄰的遼東公孫度也感受到了壓力,勢力平衡發生傾斜,公孫度正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種新局面時,恰逢袁紹派出的使節抵達。
公孫度趕忙召集兒子公孫康以及謀士毛重一同商議。三人圍坐在廳內,面色凝重。公孫度率先開口,語氣中透著憂慮:“如今袁紹勢力強盛,擊敗公孫瓚后,恐怕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此番他派使節前來,不知是何用意?”